第07版:特刊

2015年:“创文”终圆梦 碧水绕城来

□本报记者 李建山

2015年,“双创”热潮在华夏大地掀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莅许考察时,称赞许昌“已经成为全国最有竞争力的城市之一”,“迸发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鼓励我市要“成为全国创新型城市,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土,成为中原崛起的领头雁之一”。

那一年,许昌人在务实发展和开拓创新中,迎来了“双喜临门”:历时15年锲而不舍的创建,终于摘得全国文明城市这块沉甸甸的“金牌”,490万许昌人民的“创文梦”一朝得圆;具有500多年历史的许昌护城河成功蓄水,“桨声欸乃荷叶碧,一舟环游许昌城”终于在许昌成为现实。

2015年的辉煌,注定会载入许昌发展的史册,成为全市人民难以忘记的美好回忆。

光阴如梭,风雨兼程。15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一瞬,在一座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却将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2001年,许昌在全省率先提出开展创“三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活动。“十一五”时期,我市提出“四城”同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自“十二五”以来,我市进一步明确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龙头地位,提出了以文明城市创建统领其他创建工作的创建理念。

15年来,全市各级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脚踏实地,走出了一条特色创建之路,实现了从“河南省创建工作先进城市”“河南省文明城市”到“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的大跨越。

一朝梦圆,夙愿得偿。2015年2月28日,许昌以全国地级市第四名、全省参评城市第一名的成绩,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奖牌拿到手,创建不松手。我市坚持“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理念,顺应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注重在提升标准、解决问题、机制长效上下功夫,不断推动创建工作向更高目标迈进。

2016年5月30日,市委提出:开启“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的“五城联创”之路,真正让城市既好看又管用,让市民群众宜居宜业、幸福安康。“五城联创”的号角吹响,标志着我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进入新纪元。

2017年4月7日,许昌作为中部地区和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唯一代表,在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被中央媒体集中报道,与安徽、杭州、厦门等先进省市同台比肩,进一步提升了许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也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年8月7日,我市召开了高规格的全面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会议,响亮提出,进一步叫响全国文明城市品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11月17日,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文明创建再结硕果,许昌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自2017年以来,我市相继获得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城市品牌越来越响……

“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是历届许昌市委、市政府长期坚持的创建工作理念,也是许昌创建工作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7)》显示,许昌居民的获得感指数、安全感指数、信心感指数均居全省第一位,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许昌被网民推选为全省“最美城市”。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为许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十二五”期间,许昌的GDP年均增长11.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经济腾飞,助推我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完善社会服务,增强了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2018年起,市区3年内将改造391个老旧小区和88条老街道,改造提升31个老厂院和12个老市场,建设和改造21个停车场,新增车位7762个。作为2018年我市10件民生实事之首,“四改一增”工作将使10万余居民受益。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许昌人将以昂扬奋进的斗志,持续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迈进,让许昌真正成为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时光回溯到2015年12月4日。

那一天,备受许昌市民关注的护城河试蓄水工作历时4天完成。护城河正式开闸蓄水,是继中心城区河湖水系成功蓄水后我市生态水系建设又一个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市“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形成。

许昌护城河具有500多年的历史,全长约5.4公里,是“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水生态体系中重要的“内环”,也是市区水利重点项目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市政府的统一安排,护城河环通工程总投资3亿元,分两期实施,于2015年2月开工建设。

护城河环通一期工程,包括建设铁路桥和劳动路西大街交叉口2个环通点改造,护城河和小西湖上的11座桥涵建设、河道清淤、污水截流及水闸改造等;二期工程包括河道护坡、亲水平台、亲水栈道、码头、驳岸线改造、河岸护栏建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护城河碧水长流,水源供给十分关键。按照市政府的部署,护城河河水是从颍汝总干渠调来的北汝河河水,起点位于许昌城区北部的梦清园。北汝河河水从梦清园内的劳动路引水渠北端引水闸进入,沿劳动路引水渠流入小西湖。

玉带环城,水韵初现。成功蓄水后的护城河碧波荡漾,一步一景,一桥一韵,景色如画,全城瞩目。市民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相一睹护城河今日的绰约风采。“做梦也想不到,我们许昌的护城河能变得这么漂亮!我现在每天都会来河边走一圈,心情好着呢。”走在北护城河新修的亲水栈道上,在护城河边生活了几十年的张莲芝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护城河完成蓄水之前的2015年9月,我市已经完成了市区河湖水系的“七河两渠八湖”的蓄水任务,总蓄水量为801万立方米。护城河通水后,许多人的微信朋友圈又一次被许昌的水系“刷屏”了:碧波荡漾的水、各式各样的桥、曲折有致的岸……大家把这些拍成照片与人分享,也把对水韵许昌的喜爱表露无遗。

风景如画的河湖水系,不仅为许昌城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还成为市民尽享水之福祉、水之文明的好去处——

秋湖湿地,天蓝水美,引得游人纷至沓来。沿湖行走,清澈的湖水在阳光下闪着粼粼波光,一些鸟儿已经来到这里安家。它们或在水边栖息,或在碧绿的湖面上翩翩飞舞,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

在鹿鸣湖公园,3.8公里长的绿道两旁,清流潺潺,浸绿染碧。“这是城市里的天然氧吧,也是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市民杨海民的话语里充满自豪。

……

许昌这座曾十分缺水的城市,站位改善人居环境,通过持续治水兴水,逐步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广大市民尽享兴水之利。

2017年4月23日,我市以92.5的高分正式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通过试点验收的城市。专家一致认为,许昌以生态引领为核心的“节水活水、治污提标、精建严管、互荣共享”建设模式,为中西部缺水型地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作出了有益探索,为全国树立了典范。

建设一座明礼守信、文化繁荣、和谐有序、生态良好、充满活力的文明城市,是每一个许昌人心中的美好向往。这个美好的愿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正一步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