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蕊 赵晗旭 通讯员 闫占强 李晓星
今年9月,在无锡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开幕式上,禹州市“颍云小镇”项目精彩亮相,以创新物联网助推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的超前理念,引来无数关注的目光。伴随着大数据产业加快布局,禹州市收获了“中原云都”的新名号。
从曾经的“煤城”一枝独大,到“夏都”“钧都”“药都”“云都”百花齐放——禹州市名号的变化,反映了这座城市以生态环境建设倒逼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恰如阳光大道,越走越宽、越走越阔,风景正好。
产业结构不优、生态破坏严重、安全稳定薄弱、发展后劲乏力……资源“打喷嚏”,城市“患感冒”,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阵痛,倒逼禹州市创新求变。近年来,禹州市牢牢把握“转型为重、生态优先、民生至上”的发展主题,聚焦“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主攻任务,坚持“调优激活存量、扩充优质增量、主动有序减量、提高发展质量”“四量并举”,大力推进十大支柱产业和泛金融业的“10+1”转型攻坚,加快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不断探索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具有禹州市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始终不渝地坚持“转型为重”,最终迎来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能转换、发展质量跃升的重大转折。2014年,禹州市装备制造业产业比重首次超越能源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2015年上半年,禹州市服务业增速首次超过GDP增速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017年,十大支柱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85.5%,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4.4∶58.9∶36.7。伴随着综合实力日益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禹州市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创新创业百强县、工业百强县等五块“金字招牌”。
在今年许昌市“两会”上,许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禹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予以充分肯定,勉励禹州市“加快五个转型,争当高质量发展‘领头雁’”。
产业转型促升级 亮点频现
“禹州市的产业抓什么、怎么抓?关键要‘定向发力、精准施策’。”在今年年初召开的禹州市委经济工作会上,禹州市委书记王宏武指出,把2018年确定为“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年”,唱响“全市上下抓产业、全局工作抓产业”的主旋律,打好“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漂亮仗。
所谓“定向发力”,就是瞄准“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发展方向,突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大数据产业”四大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十大支柱产业和泛金融业的“10+1”转型攻坚,推动禹州市产业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分工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方式目标由注重速度优先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
所谓“精准施策”,就是结合各产业在经济发展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有所侧重,精准发力。为巩固工业主体地位,禹州市抓住许昌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机遇,重点在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领域求突破。现代服务业方面,围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旅游产业和泛金融业,强化服务业与工业的有机融合,构建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圈,促进服务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增效。同时,突出大数据产业引领地位,高标准建设中原云都大数据云计算中心,优先发展用于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交通能源、公共安全、钧陶瓷、中医药、城市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感知设备,打造物联网示范市。
全市动员、全年奋战,重点突破、合力攻坚。禹州市的转型攻坚结出了硕果:截至2017年年底,禹州市两大接续主导产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3%,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2.6%,成为禹州市第一大产业。
创新激发添动能 活力无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一轮创新大潮中,只要找到自身发展与科技大势的结合点,敢为人先、勇于突破,就有可能在一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基于这样的认识,禹州市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两个导向”一起树、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两条途径”一起抓、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努力把禹州市打造成为区域创新发展高地。
壮大创新主体。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促进计划、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倍增计划、专利消零倍增提质工程,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打造创新平台。在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继续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努力把禹州市打造成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和研发平台,加快组建禹州市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中国钧陶瓷创新研究中心等平台,推动核心技术就地转化为生产力,加快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大力推进“双创”。抓住用好入选“全国创新创业百强县”的品牌优势,完善提升“三园两众创”发展平台,构建区域创新创业促进体系,鼓励大企业科研院所向社会开放设施设备、技术等资源,推动内部外部、线上线下创新创业融合发展。
人才支撑拓发展 后劲充足
禹州市天源实业集团有800多名员工,其中中高级技术人才76人、博士以上学位者12人,建有由中科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等组成的研发团队2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该公司研发的“青蒿素低能耗提取工艺及其产业化”项目已被列为河南省中科院STS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一个被列为中科院STS的项目。
近年来,禹州市积极实施人才兴市战略,特别是围绕“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年”行动,引进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努力营造引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目前,该市拥有各类人才13.87万人,占该市总人口的10.67%;各类科技创新团队24个,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90多人次。2017年,该市规模以上企业达419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85亿元。
在引才用才上,该市坚持“识才有眼、用才有胆、爱才如命、惜才如金”的理念,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重大工程、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所需的高端工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努力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该市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注重人才培养,着力培育党政服务型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三支人才队伍,为人才兴市奠定坚实基础。今年4月9日至13日,该市组织第十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及部分重点企业人才工作负责人等40余人在杭州举办了“第一期拔尖人才及人才工作者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
在人才的使用上,该市依托装备制造、中医药等支柱产业,钧陶瓷、发制品、铸造、食品等特色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高层次人才在禹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大张过滤有限公司的张永安教授团队和杨丙田科研团队、河南润弘本草制药有限公司的吴素林团队等,都是在该市重视人才政策的感召下来到禹州市的,其研发的科研成果让企业占领了国内国际科技前沿阵地。
优良环境受青睐 魅力凸显
“工商局领导亲自陪俺办理营业执照,办理的过程很顺利,还让俺有啥意见只管提。这项活动给力,真接地气!”今年9月7日上午,禹州市民吕晓霞拿到营业执照后,对禹州市开展的“跟随群众跑一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民最有发言权。近年来,禹州市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竞争力、生产力”的意识,把营商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命门”,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政务环境,以良好的环境增添发展亮点,放大发展优势。该市组织实施了“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腾飞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亲商安商意识,着力营造一个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的环境,打造一个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高地,真正让营商环境实现质的飞跃。坚持营造高效的政务环境,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借助“互联网+”,让越来越多的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坚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民营经济“十强”“十快”“十优”“十新”等企业评选活动,对贡献突出、行业认可、社会公认的优秀企业要大张旗鼓地表彰,在该市上下营造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成就企业家、保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坚持营造有序的法治环境,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对恶意阻挠项目建设、破坏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对破坏企业发展环境的行为实行“零容忍”,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创新权和自主经营权等合法权益,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产业增潜力 未来可期
2017年8月15日,神垕镇古色古香的七里老街上,徜徉着众多慕名而来的游人。古寨、古街、古宅、古窑、古庙、古玩,禹州市把古镇之美展现在世人面前。投资20.5亿元对神垕古镇进行保护建设及旅游开发,是禹州市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摆脱对资源的依赖,首先要解决结构性问题。”王宏武说。
第三产业被喻为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其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弘扬钧瓷文化,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禹州市、神垕镇确立了三个目标:一是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二是建设国际陶瓷小镇,三是打造中国陶瓷产品交易和陶瓷文化交流胜地。
而神垕古镇的保护性开发,仅是禹州市根据历史文化悠久、区域特色鲜明等特点发展文化旅游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该市还将争取把中原药都健康小镇纳入国家盘子,着力推动鸠山慢生活小镇、无梁神秘具茨小镇、顺店刺绣小镇争创省级特色小镇,并争取1—2个镇被住建部命名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另外,该市精心培育浅井镇扒村、苌庄乡玩花台等一批小微型特色小镇,高标准建设已获批的张得镇张西村、浅井镇浅井村、浅井镇扒村、花石镇白北村等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32个省级传统村落。
奋进新时代,展翅再高飞。禹州市未来可期: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发展优势更加明显,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禹州市正大步走在经济繁荣、环境良好、和谐稳定、人民幸福的转型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