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

2016年:“英才计划”引俊杰 对德合作启新篇

□本报记者 杨红卫

2016年,许昌改革开放事业持续向前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强劲态势——

这一年的许昌,发展有激情!全市召开首次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组织高规格的党政考察团赴江浙发达地区考察,树立发展“新标杆”,谋划发展“新坐标”,提出了“拉高标杆,做强产业,两手发力,加快发展”的战略,掀起了新一轮发展高潮!

这一年的许昌,城建有亮点!历时三年建设的三大水利项目竣工投用,《许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获省政府批复,城市发展蓝图敲定。

这一年的许昌,生活有温度! “最美基层干部”燕振昌被中宣部正式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消防超人”张志强当选“中国网事·感动河南”2015年度十大网络人物,许昌老人孙长栓荣膺“中国好人”称号,在南苏丹维和时牺牲的驻许某部烈士李磊、杨树朋灵柩被运回至许昌市,20万余名群众自发列队迎候,泪洒长街!

2016年5月23日,一场在郑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让国内外众多英才将目光聚焦在许昌。

这一天,雄心勃勃的“许昌英才计划”正式发布。“十三五”期间,许昌将设立不少于15亿元的“许昌英才基金”,实施引才聚才“5115工程”:引进培育50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创办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0家以上,引进培育500个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

“‘许昌英才计划’含金量高,可行性强,显示了市委、市政府求贤纳士的诚意和决心。”市人才办主任吕玉峰表示,“‘许昌英才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质是寄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大希望于高层次人才。”

按照“许昌英才计划”的规定,对引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按照“领军型”“高层次”“紧缺型”等不同类型,分别给予100万元至30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和1000万元至3000万元股权投资基金、200平方米至500平方米创业场所;根据高层次人才引进类型,给予10万元至100万元安家费、每月1000元至5000元生活津贴。

森源集团重金引进全国高压开关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内能源领域的顶级专家曹宏后,开始承担国家重大电力装备自主化专项、国家能源装备技改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成为在业内深具影响力的民营企业;豪丰农机公司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领衔的专家团队,当初的“小农机”脱胎换骨成为全国最大的集农机具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几年来,“许昌英才计划”硕果满枝。我市先后表彰了8名杰出企业家、21名优秀企业家,重奖了15名优秀创新型企业家、12名优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2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400名高层次人才、10名“许昌大工匠”,奖励资金2亿多元。对作出突出贡献、有参政议政能力的各类优秀杰出人才,我市积极推荐其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候选人,真正让各类人才有地位、得保护、受尊崇、享关怀,不断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重奖科技创新功臣、诚引科技创新人才,为许昌市高质量发展会聚了最重要的资源、凝聚了宝贵动力。

2016年1月11日,我市与国际战略咨询服务公司鲁道夫·沙尔平咨询顾问(北京)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许昌市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此后,许昌与相隔万里的德国越走越近。这和一位德国人分不开,他就是德国国防部前部长、社会民主党前主席、鲁道夫·沙尔平咨询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鲁道夫·沙尔平。这位许昌的老朋友已经先后17次来访,促成多家德国企业先后落地许昌。

“在鲁道夫·沙尔平的推动下,德国舒尔茨、克莱斯、阿玛松、奥托容克、史太白等20余家知名企业多次到许昌考察对接。欧洲名企德国克莱斯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因此与许昌结缘,与河南统一电器股份公司签约了冷藏车项目。同时,我们累计组织了90多家有实力、有意愿、有基础开展对德合作的企业分赴德国考察,推动许昌企业‘走出去’。”市商务局负责人说。

德国是现代制造业的标杆。对德合作的推进,为许昌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开辟了新境界。 截至目前,许昌已签约对德合作项目37个,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的规划编制项目、晟丰科技公司的不锈钢冷轧项目、大盛微电公司的开关设备领域合作及研发项目、宝润达公司的自动化涂装生产线引进项目等12个项目先后落地,圆满完成了每年“落地10个项目、新签约10个项目、达成10个合作意向”的目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森机电公司并购德国GTA公司建设高端机械设备工业园项目。12月4日,德国GTA隧道设备顺利运抵许昌,标志着并购项目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去年我们与德国GTA公司签订并购协议,目前大森已成为GTA公司的最大股东,并逐步完成对其的全资控股。目前我们在上海筹备成立了GTA中国隧道装备公司,已拿到中铁单位和济南重工的合同订单,下一步目标是将德国GTA设备应用在世纪工程川藏铁路。”大森隧道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光说。

在开展对德合作的同时,2016年许昌还发生了两件对外开放的大事。一是2月23日,许昌海关正式开关,结束了许昌市企业异地报关的历史,打通了许昌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通道。二是3月19日,由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许昌分中心申请建立的国家质检总局日用陶瓷检测区域中心实验室(许昌)顺利通过“二合一”评审,即资质认定评审(CMA)和实验室认可评审(CNAS)。

2016年1月1日9时,市区护城河春水桥边围满了市民群众,他们正在饶有兴致地欣赏3艘刚刚入水的电动仿古游船。

自此开始,作为内陆城市的许昌,拥有了江南水乡才有的水上观光巴士。拥有500年历史、全长5.3公里的护城河修复环通,开通水上巴士,“泛舟河上、环游许昌”成为现实!

这一年,三大水利工程画上圆满句号——

工程实施期间,全市共投资81亿元建成9大类56项示范工程,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之路。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全部完工,形成了以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呈现出一幅“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全面建成,成为我国平原井灌区连片规模最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节水灌溉示范区。

“水利工程的实施,不仅给广大群众带来了水景观,还带来了长远可观的综合效益。”市水务局党组副书记、调研员王玉庆说。工程的实施改善了水环境,打造了独具许昌特色的水景观、水文化,涵养了市民文明素质。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蓄水以来,浅层地下水回升2.6米,地下水漏斗区逐步修复,河道生态功能逐渐恢复,市区空气湿度明显增大,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生态的修复改善,为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新活力和新优势,众多企业纷纷来许投资兴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水系工程建成后,相继有600多个省内外团队到许昌参观考察、交流经验,为中西部缺水型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许昌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高,城市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王玉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