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伟峰 通讯员 张瑞敏 艾晓溪 刘思雨
7500年前,乐神葛天氏以歌舞教化民众,治世“不言而信,不化而行”,缔造出人们理想中的自然淳朴之世。
如今,走进葛天文化的发源地长葛市,古老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渗透交融,犹如一杯香醇的美酒芳香四溢:提升市民素质,“好人文化”再塑城市精神“新地标”;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凡人善举托起“大爱之城”;倡导移风易俗,文明之风吹新城乡风貌……
近年来,长葛市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提高市民素质、弘扬新风正气、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载体,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将和谐的佳话续写,将厚重的文化升华,文明之光熠熠生辉,闪耀葛天。
“长葛好人”擦亮城市名片
从“时代楷模”燕振昌到“中国好人”杨景尧,从中国好司机白丽景到全国敬老楷模梅金铭……近年来,长葛市不断创新好人评选机制,增强引领效果,先后涌现出国家、省、市级各类道德模范186人。其中,9人被评为“中国好人”,2人当选河南道德模范,13人分别被评为“河南好人”“河南十大孝星”“河南美德少年”等,“长葛好人”的城市名片越擦越亮。
为真正让好人脱颖而出,该市以“感动长葛”道德模范评选为引领,形成了“两发现三推荐三级评”的好人评选机制,深入挖掘好人事迹,收录整理上报各类典型人物线索近6000人次。
在“感动长葛”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带动下,该市还建立了市、镇、村三级道德模范评选体系,掀起了“评好人、学好人、做好人”的热潮。长葛市委、市政府连续6年评出“感动长葛”道德模范 、“最美长葛人”150余人,各镇(街道办事处)、市直单位、村(社区)也先后评出各具特色的道德模范2600多人。后河镇连续9年进行“后河好人”评选,评选出“后河好人”80余名;南席镇每年评选表彰“五好”典型60余人;水磨河村每年评选表彰“好媳妇、好公婆、好家庭、好党员、致富能手”典型30余人。
为让栩栩如生的好人家喻户晓,重回基层,成为大家可感、可学的凡人,该市在市域媒体常年开设专栏,对各类好人开展系列报道,并通过举办道德讲堂、巡讲巡演等方式,以及诗歌、戏曲、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对“长葛好人”作典型宣传,让正能量的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百姓、感动百姓,使“好人文化”深入人心。
此外,该市还积极创新激励帮扶机制,打造“好人好报”氛围:通过每年举办的“德耀葛天——感动长葛”人物颁奖典礼,对道德模范进行隆重的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每逢重大节庆,邀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作为嘉宾参加活动;支持各类好人参选“两代表一委员”,彰显其崇高的社会地位,真正让好人在社会上受尊重、政治上有地位;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给予重点帮扶;爱心组织把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作为帮扶对象,实施长期重点帮扶。
“榜样感动长葛,长葛追随榜样”。在榜样的引领和滋养下,该市各级各种评选活动同频共振,追求“最美”蔚然成风。“最美医生”“最美教师”“最美政法干警”“最美城市美容师”“最美志愿者”等,各行各业都有了自己可以“攀比”的“草根明星”。
“通过用身边的典型引导人,用身边的好事温暖人,带动了更多的人成为‘长葛好人’,使求真、崇善、向美的‘好人文化’不断发扬光大。”长葛市文明办主任刘毅娟表示。
志愿服务托起“大爱之城”
在葛天大地的社区、广场、乡村、敬老院,处处可见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或清洁环境或宣传政策或关爱老人儿童,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长葛市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平台建设、品牌引领、专业服务等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发展,使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领域拓展延伸、志愿服务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为给广大志愿者搭建良好的活动平台,该市在号召机关干部职工、社会群众争当志愿者的基础上,各单位分别成立了党员、青年、文艺等专业的志愿服务队,采取政府补助、单位投资的方式分别在各镇(街道办事处),以及金融、行政审批等窗口单位建立了40多个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点。该市文明办、民政局等部门还不断对自发成立的爱心团体进行业务规范和指导,先后涌现出了长葛义工群、长葛爱心传递协会、爱心妈妈群等爱心群体近20个。
该市还通过推行“社区登记注册、长葛市组织培训、网络对接需求”的志愿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开展活动记录、星级认定、先进评选等,搭建了对优秀志愿者的激励和展示平台。目前,该市志愿服务组织已达110多个,网上注册志愿者达8.7万人,志愿服务总时长达550万个小时。
在志愿服务工作中,该市将品牌引领作为提升志愿服务吸引力、扩大志愿服务影响的重要手段,努力打造一系列有道德高度、有城市温度的志愿服务品牌,形成了志愿服务“磁场”效应,以“扶弱助残”“敬老助老”“认领群众微心愿”等活动为载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已蔚然成风, “爱心早餐”“爱心妈妈”“爱心送考”“爱心助学”等志愿服务品牌已享誉许昌乃至全省,其中“爱心送考”入选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并被推荐参加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评选。
依托各地“爱心超市”,该市组织部门还建立了党员志愿者信息库,依据志愿服务项目、党员个人特长以及居住区域,成立以村(社区)为单位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并根据辖区困难群众的医疗、就业、家政、养老、社区安全、环境整治、扶贫救助等各个方面需求,实行一对一的志愿服务。
随着广大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组织更加制度化、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长葛精神文明建设的闪亮名片,“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在长葛蔚然成风。千千万万的普通志愿者以最平凡的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并将其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托起了一座“大爱之城”的文明新高度。
“文化大餐”滋养文明乡风
在长葛市石象镇丁锁村,天一擦黑,村里的文化大院就热闹起来了:戏台上鼓乐齐鸣,你方唱罢我登场;文化广场上,村民们翩翩起舞,各展风采;舞龙舞狮队的龙狮腾挪跳跃,上下飞舞;盘鼓队的鼓声慷慨激昂,响彻云霄……附近的村民纷纷循声而至,热闹非凡。
近年来,长葛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着力加强文化大院建设,通过整合资源、阵地渗透、载体驱动,使文化大院日益成为基层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目前,该市363个行政村已建成文化大院290余个,覆盖率达到80%,惠及群众5万余人。
在文化大院建设过程中,该市结合基层四项制度建设、美丽乡村创建等工作,积极整合组织、政法、纪检、文化、体育、计生等有关部门资源,将村委会、便民服务中心、矛盾调解室、文化讲堂、文体广场、农民书屋、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站、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中心等阵地和服务全部整合到文化大院内,努力把文化大院打造成为多功能、全方位、协同化的联合阵线。
盘鼓队、秧歌队、军乐队、广场舞队……在长葛市,几乎每个村都依托文化大院组建了各种文体团队,每天都有排练和表演活动。
围绕“建平台、聚人气、送服务”工作主线,该市有机整合优势资源,不断拓展文化大院功能,开展了“文明长葛·欢乐中原”“舞台艺术送农民”“快乐星期天”“教你一招”“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戏曲进校园”“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姓大舞台”“趣味运动会”等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重点打造“文艺走亲”活动品牌,通过积极引导,让每一支文艺队伍都流动起来,成为传递正能量的“源头活水”。今年以来,该市利用文化大院,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
用文化的力量推动移风易俗,传递“正能量”,唱响“好声音”,是长葛市文化大院建设中的一大亮点。“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在文化大院里建了‘百姓大食堂’,既减轻了群众办红白事的负担,又保证了农村集会用餐的安全和卫生。”后河镇闫楼村党支部书记闫东峰告诉记者。
和闫楼村一样,长葛363个行政村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移风易俗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年3500多场红白事,可以减少开支2000多万元,“喜事新办,白事简办”“办白事,大锅菜,一顿能省一万块”等,正成为广大群众的口头禅。
与此同时,移风易俗极大地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该市各镇(街道办事处)广泛开展各种典型评树活动,评选广受村民认可的热心公益、乐善好施、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并将他们的事迹在文化大院内予以展示,让每个村民都有看得见、学得来的学习榜样,营造出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伴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长葛大地绽放出艳丽的文明之花,形成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长葛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