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版

生逢这个时代是我的幸运

讲述人:汪庆华 记 录:本报记者 冯子建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出生在南阳方城一个普通农家,家境清贫。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少年时代,我读书十分刻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上煤油灯,背着书包,走两三公里路到学校晨读。从小学到中学,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文革”开始后,大中专院校停止招生,升学无望,我回到家乡当了民办教师。

在学校教书期间,我一边教书一边学习,经常在煤油灯下读书到凌晨。

1977年年底,听到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我兴奋得几个晚上没有睡着觉。紧张的教书之余,我见缝插针,挤出时间学习备考,终于在1979年得偿所愿,顺利考入许昌师范专科学校(现许昌学院)。

可以说,恢复高考是社会走向安定的标志,也是一个崭新时代开始的前奏,使我和许多像我一样的人对以后的人生充满新的希望。当踏入许昌师范专科学校大门的那一刻,我暗暗发誓,一定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多读书,多实践。这一段美好的大学时光,是我一生中系统获取知识的日子。

1982年,我大学毕业,由于成绩优异,留校任助理教员。参加工作之后,我把自己定位为高校教师,抛却私心杂念,全力搞好教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大比武、教学业务培训等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慢慢地,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得到了组织的肯定,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既是组织的信任,也是自己多年奋斗的结果。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40年来,我的家庭和许多家庭一样,也一天天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住房宽敞了,收入提高了,小汽车、笔记本电脑、洗衣机等一应俱全,可以说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2012年,我退休之后,受学校委托,担任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继续为学校发展、农耕文化传承发挥余热。经过数年辛勤耕耘,如今,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已成为许昌学院乃至许昌市的一张闪亮文化名片。

回首往昔,逝去的岁月恍如昨日。40年来,我是时代发展进步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可以说,改革开放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深刻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作为个人,我庆幸生逢这个伟大的时代,也想尽力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这个时代,为它增加更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