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专版

人文魏都

构筑文化高地,提升城市内涵

——魏都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带动文化发展侧记

樊沟社区安国民书记看望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

社区工作人员在看望孤寡老人

魏都区大同社区组织的百家宴活动

魏都区组织的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

气势恢宏的曹魏古城南城门

本报记者 雷剑德 李保磊 胡永鑫 通讯员 丁姜岚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文化惠民工程亮点频出,社会发展的文化含量、城市的文化品位、人民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人文魏都的城市名片熠熠生辉。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三国文化是许昌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是许昌最大的文化特色、文化资源、文化宝库。近年来,魏都区结合自身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和时代要求,用新发展理念凝聚城市精神,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含量,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品位,培育全区人民的文化素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城市闪耀人文光辉,让人文魏都勇立时代潮头,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彰显魏都魅力的一面旗帜。

打造文化高地:曹魏故都的新使命

城市的文化根脉来自历史深处,它是城市的基因、灵魂和特质所在。在魏都区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三国文化以其厚重底蕴、磅礴气势和深远影响,镌刻在一代代魏都人的记忆里,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成就了今天魏都区的三国文化优势。

魏都区紧紧围绕“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这一要求,更加注重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含量,更加注重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品位,更加注重培育全区人民的文化素养,更加注重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该区提出了城建“6223”工程,实施六大片区开发计划,以魏都区进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为契机,将曹魏古城作为魏都区文化旅游产业龙头进行打造。另外,魏源广场项目申报为2019年度河南省文化产业项目,目前已经建成部分投用;瑞美真发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七批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旅游项目带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魏都特色的旅游产业转型发展路子。

以 “书香魏都”建设为重点, 魏都区15个示范化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已基本打造完成,7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均已配发了文化设备,5座智慧阅读空间完成调试投入使用,智慧阅读空间达到10座,“书香魏都”更加浓厚。

魏都区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影响力,推动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曹魏古城:提升城市内涵的新名片

作为许昌市城市建设的“一号工程”,曹魏古城占地3.9平方公里,以“一轴一环六区”为总体格局,以春秋楼、曹丞相府为核心,使曹魏中轴成为曹魏古城建设的重中之重。曹魏古城不仅是许昌展示曹魏文化、树立文化品牌、打造曹魏历史文化展示高地的重要支撑和载体,更是水脉与文脉的有机统一,将大力改善市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让曹魏文化形象、具体、可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形象,让城市更具实力、更富活力、更有魅力。

项目开工以来,魏都区按照压茬推进、并联推进、交叉办理的原则,把拆迁、规划、招商、融资、建设、业态布局等工作并联进行、平行推进,最大限度地缩短前期工作时间。如今,提起许昌的旅游项目,曹魏古城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新景点。这个集商业、展示、演艺、小吃等于一体,极具汉魏风情、许昌特色的步行街自今年2月8日正式开街以来,就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眼光,也得到了游客们的青睐。据统计,春节期间,曹魏古城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日均游客量约3万人次,最高峰值达到7.5万人次。

目前,魏都区围绕实现“二年成规模”的目标,加快推进已拆迁地块的规划编制和土地出让,提前完善前期手续,坚持连片开发,全面启动北城门及北护城河区域、水上乐园区域、曹丞相府东部区域等重点区域建设,努力形成多点开花、整体推进的局面。魏都区将坚持建设与运营两手发力、投入与效益合理匹配、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文化先行的原则,把建设、运营、文化挖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建设铺摊子”转到“文化上台阶、运营出效益”上来,真正让“楼榭重重再现帝都繁华,古巷深深重谙三国风采”从图纸“走”向现实。

曹魏古城建成后,核心区常住人口可达2.5万人,规划区常住人口可达6万人;核心区可提供就业岗位1.95万个,规划区全域可提供就业岗位5.31万个。通过优化公共服务,全区新增5所学校、1处文化设施,提升10个医疗卫生机构、23处康乐文化设施;通过提升环境品质,新增公园、特色街区3处,新建7.5公里自行车专用通道,进一步补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

文明城市创建:催生魏都文明之花绽放

信守不再涨价承诺,十几年来一直坚持“两元理发”,热心服务街坊邻里的耄耋老太蔡瑞云荣登诚实守信类“中国好人榜”;街头挺身救援孕妇的好护士马金红入选见义勇为类“中国好人榜”;有需要照顾的6位公婆,非血缘关系的36位家人和谐融洽相处的刘英家庭获评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在北京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些“魏都好人”的背后是平凡的身份:居民、教师、商户。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层出不穷、声名远播的“魏都好人”,是魏都区精神文明风貌的真实写照,与该区大力提升文明城市内涵,丰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宣传好人、关爱好人、学习好人的浓厚氛围密不可分。近年来,魏都区把打造“好人城区”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提高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坚持好人推举制度化、常态化和全覆盖。该区开展“最美魏都人”系列评选活动,评选出“最美社区干部”“诚信标兵”“最美教师”“魏都好人”等涵盖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并对年度道德模范人物进行隆重表彰。

走在魏都区的大街小巷,我们不难发现,十几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岳母和偏瘫妻子的“好女婿”任光生,街头挺身救孕妇的“好护士”马金红,义务帮街坊邻居保管钥匙的“钥匙总管”范丽亚等“魏都好人”“道德模范”成为大型户外公益宣传栏的主角;在一些提升改造后的小区、庭院,群众身边的好干部、好邻居,登上了“善行义举榜”宣传栏;走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美德少年榜”……榜样文化已经如血液一般融入魏都区的肌体中。

除此之外,一幅幅“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文明餐桌”“食品安全”“诚信经营”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的展示,一个个遵德守礼提示牌、道德文化长廊的设置,一本本向群众免费发放的《魏都区创建文明城市知识问答》《文明礼仪知识简明读本》等宣传教育资料,一场场进社区、进机关、进部队、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厂的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宣讲活动……魏都区不断创新宣传方式,采取全域创建、示范引导与制度建设相衔接的方式,通过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打造区级志愿服务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游园、深入开展践行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和形式,让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

2019年,魏都区将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将城市创建和全域创建结合起来,不断完善领导机制、共建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努力把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让人文魏都的魅力更加熠熠生辉。

志愿服务:城市最亮丽的“红色风景”

“一年365天,志愿服务每一天。”在魏都区,党员志愿服务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已成为当下一种社会风尚。走进许昌的大街小巷,一群群身穿红色马甲的党员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已成为城市一道最亮丽的“红色风景”。目前,该区13个街道86个社区已建有党员志愿服务站(点)99个、志愿服务队487支,注册党员志愿者5361人,志愿服务项目151个,志愿服务精神在魏都区遍地开花。

小小的志愿服务活动折射出社会文明的大和谐。该区通过建立和培育党员志愿服务队,逐渐打造了一大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365党员志愿服务”“太阳雨·七彩志愿服务”“爱心敲门”“糖豆妈妈讲故事”“金苹果志愿服务”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涉及教育、卫生、医疗、文化、农业、社会等各个领域。如:该区全军首个专门为驻地官兵和军属开展服务的社区——北大街道杨根思“双拥”社区,解决军人后顾之忧,被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军事报道》栏目专题报道;86岁的老党员袁雪云组建“老妈妈志愿服务队”,27年来每月为驻地官兵和消防战士缝洗衣被,引领志愿服务新风尚,服务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南关街道大同社区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五一路街道刘英家庭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南关街道大同社区党支部书记宋改清当选2018年4月份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和全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魏都区公众安全感指数位列全省第一。

未来,魏都区将以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依托,以人文为基础,不断推进文化高地建设,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姿态,不断借鉴、创新、超越,突出品牌引领,不断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打造全国重要文化高地,让中原更加出彩”的目标贡献力量。

(本版图片均由魏都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