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晓燕 通讯员 徐文改 靳璐 高萌
突出审计重点 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多年来,市审计机关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根据各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紧扣主题,突出审计重点,服务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实现了审计监督全覆盖。
突出政策跟踪审计,促进政策落地生根。市审计机关在建立初期,围绕“双增双节”“治理整顿”,开展了对国有企业的财税大检查,对基建投资项目、滥发奖金补贴等情况进行审计;围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所得税分成改革等,对粮食行业挂账清查、利改税情况等进行全面审计;围绕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统筹组织安排对涉及“三农”、土地、教育、卫生、社保、扶贫救灾、资源环境等资金的审计。近年来,市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省审计厅的统一部署,持续开展中央和省、市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重大建设项目进展、重点资金保障和使用、简政放权推进、重大政策落实、经济风险防范等方面,确定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医保和救助资金、公路建设等为审计重点内容,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
突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促进资金规范管理使用。市审计机关把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作为每年审计工作的主题,坚持“把握总体、揭露问题,规范管理、推动改革,提高绩效、维护安全”的思路,按照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部署要求,围绕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从澄清财政家底、规范收支起步,到从账户入手、下审一级,延伸到税收征管审计、政府性债务审计,不断加大监督力度,深化审计内容,改进审计方法,扩大审计覆盖面,逐步形成了以财政审计为统领,以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审计为基础,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为补充的综合财政审计工作体系,财政审计的宏观性、整体性和深度、广度不断得到强化。近年来,市审计机关整合审计资源,全面提升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水平,重点关注财政支出绩效、财政政策贯彻落实、存量资金盘活、专项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使用情况,减少财政资金沉淀,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
突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查处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市审计机关认真履行审计职责,不断加大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力度,通过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管理措施,对建设项目实行事前监督、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保证了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政府投资审计中,市审计机关认真落实竣工项目必审制,实现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全覆盖,重点关注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征地拆迁、招投标及项目绩效等情况,依法核实工程预决算情况,把好财政资金的“出口关”,着力揭示重大违法违规违纪和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问题,确保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取得实效。
加强对重点民生资金和民生项目的审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市审计机关根据每个时期党和政府的工作,突出审计重点,持续关注民生政策的执行情况。市审计机关围绕教育发展规划和各项教育政策,陆续开展了教育经费落实情况审计,加大教育投入政策执行情况等专项审计调查力度,连续开展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跟踪审计;围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多次开展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审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专项审计;围绕住房公积金制度,开展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和运行情况的审计。近年来,市审计机关持续加大扶贫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重点揭示贯彻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突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使领导干部依法履职尽责。市审计机关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市审计机关每年年初都要制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报组织部门和上级审计机关备案,实现经济责任审计规划与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有机融合;在审计中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推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坚持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促使有关部门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纳入有关考核内容,以此作为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年度考核、任职考核的重要依据。
加大创新力度 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
市审计机关在审计内容、审计方式、审计管理、审计成果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全面构建“智慧审计”新模式,打造“创新精品”和“工作亮点”,促进审计工作。
创新审计理念。市审计机关积极树立服务领导决策的理念,把审计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全市经济发展的角度谋划、实施、推进审计工作;树立依法依规审计的理念,坚持用法治的理念来分析、谋划、推进审计工作,做到监督不缺位、履职不越位、用权不错位;树立开放的理念,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加大审计立项、审计结果、审计整改的公开力度;树立科学的理念,历史、客观、辩证地看待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完善,推动形成新的制度,切实发挥审计工作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
创新审计模式。市审计机关坚持全市审计工作“一盘棋”的思路,打破单位、科室分工界限,统筹全市审计力量,采取上审下、交叉审、上下联审等方式,实施“大兵团”作战,统一组织政府性债务、社会保障资金、土地出让和耕地保护、财政存量资金、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审计,创新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组织方式,较好地发挥了审计整体效能。
创新审计技术。市审计机关积极进行审计技术方法创新,构建“智慧审计”体系,完成了市、县两级“金审”工程二期、审计会商系统建设,自主研发计算机“审计预测分析系统”,推广“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数字化审计模式,普及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加大数据归集和分析力度,使审计效率大幅提升。“智慧型审计”加大了计算机审计和数据应用力度,提升了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监督能力。全市审计工作从单点审计向多点审计过渡,从离散审计向连续审计过渡,从局部审计向整体审计过渡,从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过渡,从部分审计向全覆盖审计过渡,使审计实现了科学化、现代化管理。
创新审计成果。市审计机关扎实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实行“一审双报告”制度,深入挖掘提炼审计成果,形成高质量、有价值的审计信息、审计要情、审计专报或综合分析报告,扎实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同时,市审计机关健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协调机制,健全审计整改责任分解、检查督办、整改落实机制;开展审计问题整改“回头看”活动,全面检查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通过分析原因,为加强和改进工作提供建议。
推动在线实时联网审计。自今年4月起,市审计机关组织对市、县两级电子政务外网接入单位进行调查摸底,对党政机关在线实时联网系统数据传输进行测试。对全市所有被审计单位实现在线联网审计监督全覆盖,实现在线365天、天天实时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并大力督促和配合有关部门将公办学校、国有医院、国有企业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充分利用“智慧审计”系统,着力推进在线实时联网审计、大数据审计。
打造审计“铁军” 为审计事业发展增添力量
市审计机关致力于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以品德为核心、作风为基础、能力为重点、业绩为导向,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纪律严的审计“铁军”。
打造信念坚定、忠诚可靠的审计队伍,做到政治强。市审计机关深入学习上级部门的有关精神,学习各个时期的政策,要求审计人员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自觉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打造结构合理、能力过硬的审计队伍,做到业务精。市审计机关要求审计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倡读书学习,提倡深入思考,提倡总结分析,促使审计人员提升审计工作能力、计算机审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市审计机关在提升审计工作能力方面,要求审计人员以政策跟踪审计、财政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平台,统筹组织审计人员参与全市统一的审计项目,使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不断锻炼和提高审计工作能力;在提升计算机审计能力方面,持续抓好计算机应用教育培训工作,使审计人员提高运用计算机技术查核问题、判断和分析的能力,积极推进联网审计,加强数据库建设和应用,提高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运用能力;在提升综合分析能力方面,引导审计人员把审计发现的具体问题、微观问题上升到制度、机制、体制和层面分析研究,从宏观、全局的角度深入挖掘,在审计评价上下功夫,在问题定性上求准确,在宏观、大局上提建议,打造审计高端产品和精品项目;在提升审计创新能力方面,鼓励审计人员大力推进审计技术创新,突破审计方法的老套路和旧框框,在核查问题、发现线索、分析比对数据方面,运用新的创新思维和方法技巧,争做审计技术能手。
打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审计队伍,做到作风优。市审计机关建立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教育审计人员自觉地查找在修身做人、用权律己、干事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依法审计、无私无畏、敢于碰硬、勇于担当”。
打造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的审计队伍,做到纪律严。市审计机关要求审计人员深入学习准则、条例,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要求审计人员增强底线意识,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敬畏心态,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做到心中有畏、心中有止、行为有度。
凝聚创建合力 展现文明审计新风貌
在审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市审计机关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展现文明审计新风貌。在文明创建方面,许昌市审计局连续四届保持“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禹州市审计局连续保持“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鄢陵县审计局连续五届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襄城县审计局实现“省级文明单位”四连创。文明创建在审计工作中发挥了正面激励作用,使文明与执法共融、监督与服务互兴,在队伍建设、凝聚人心、展示审计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审计工作。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传播审计新风尚。市审计机关要求审计人员保持创建热情,不断深化文明创建工作。市审计机关实施创建“项目化”管理,把创建工作任务尽可能地以项目的形式推进,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项目化管理责任制,实行项目化运作;实施创建“标准化”管理,对照全国、省级文明单位测评指标,明确创建工作的具体标准,并对照标准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实施创建“精细化”管理,对创建标准进行量化细化,对创建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在细节上精益求精,精细打磨创建项目;实施创建“品牌化”管理,重点选择1-2个项目,在项目化、标准化、精细化上倾心倾力打造,形成审计特色和亮点。
突出“三个坚持”,强化文明审计意识。在思想认识上,市审计机关坚持把文明创建作为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的途径,常抓不懈,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工作中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审计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建设、行风政风建设,激励广大审计人员增强文明意识、大局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不断提高文明素质,努力塑造审计队伍的良好社会形象。在工作思路上,市审计机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创新”的原则,严把关、重质量,不断巩固夯实基础;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深化挖掘潜力;加压力、找差距,不断完善措施;与时俱进、再接再厉,不断创新发展。在创建措施上,市审计机关坚持把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内容,实行目标考核制度,成立文明创建工作办公室,负责文明创建日常工作,制定创建工作规划和工作台账,将文明创建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科室,落实到每个创建小组和个人。
突出“三个渗透”,凝聚强大创建合力。市审计机关做到“点、线、面”三个渗透。在“点”上,市审计机关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办好“道德讲堂”,开展“五好”班子、“六型”审计机关、文明科室、青年文明号、文明个人、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使文明创建活动渗透到机关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在“线”上,市审计机关将文明创建活动渗透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与审计业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把文明创建纳入审计工作“一条线”上去谋划、去推动。在“面”上,市审计机关为促进文明风尚传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开展扶贫帮困、奉献爱心活动,将文明创建活动向社会面上延伸,实现全方位、全时间、全覆盖。
突出“三个重点”,深化创建工作成果。市审计机关以全面提升队伍素质为重点,以“两学一做”为载体,抓好思想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政治素质;以“岗位练兵”为载体,抓好审计业务培训,提高审计干部的业务素质;以“普及教育”为载体,抓好计算机、法律知识、财务管理、公文写作等基础知识培训,提升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市审计机关以塑造审计形象为重点,坚持把依法审计与作风建设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文明审计活动,把重点放在规范审计行为和提高执行力上,放在让党和人民群众满意上,为推动发展、惠及民生、共享发展成果而努力。市审计机关以推动审计创新发展为重点,整合审计资源,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履行审计监督职责,防范风险,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40年风雨兼程,经历了发展壮大,市审计机关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市审计机关将再接再厉,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改革开放40年的风雨历程,许昌市审计机关经历了起步、发展、壮大的过程。
1984年1月8日,原许昌地区行政公署审计处成立,后经多次行政区划变革,更名为现在的许昌市审计局。多年来,许昌市审计机关在许昌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开创了许昌审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今年以来,许昌市审计局组织实施审计项目147个,审计监督在维护财经秩序、加强廉政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财政财务规范管理、促进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