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车间建到家门口农民脱贫有奔头

建安区26个扶贫社区工厂、20个产业扶贫基地、10余个“电商村”,带动了上千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本报讯(记者 李春霞 高伟山)昨日,在建安区五女店镇苗店奥莱尼亚扶贫社区工厂里,贫困群众周玉珠正在加工一件上衣。他笑说:“以前,我只能靠打零工维持家庭生计,来这儿后,我每个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是之前的两倍多呢。”现在,建安区已建成26个这样的扶贫社区工厂,以及20个产业扶贫基地、10余个“电商村”,带动了上千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农产品种植、林果栽培、旅游养生、加工制造,是我们发展产业扶贫的特色领域。”建安区扶贫办主任姚恒介绍,该区构建了“两轴三区多基地”的产业扶贫布局,其中,在东部乡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养生产业,带动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实现增收;在西部乡镇,大力发展烟叶、果树、花生、小米等种植加工业,建设高效经济作物扶贫区;在南部乡镇,打造了2350亩南部颍河湿地生态扶贫区,推进沿线乡镇发展全域旅游,吸引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公司,是闻名内外的“明星企业”。建安区在实施“产业基地+扶贫”模式时,依托该公司在20个贫困村建成了20个食用菌扶贫基地,吸收了417户贫困户,使其通过分红、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稳定增收。

让密集用工企业向贫困户倾斜,是建安区的又一思路。他们实行“社区工厂+扶贫”模式,协调瑞贝卡、奥莱尼亚等企业,把工厂建到中心镇、中心村,充分利用闲置厂院、庭院,建成26个扶贫社区工厂,开发了1100多个就业岗位。

“为鼓励贫困户来厂就业,我们公司还出台了两项优惠政策。”奥莱尼亚服装公司负责人韩品介绍,一是放宽年龄限制,只要健康条件允许,一定能在这里找到合适岗位;二是为家庭情况特殊的贫困户设立了弹性就业岗位,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小米、花生、小杂果,是建安区的特色农产品。他们大力实施“电商+扶贫”模式,畅通区、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引导群众把特色优质农产品、手工制品等上网销售,并围绕灵井社火道具、泉店档发加工等打造了一批“淘宝村”,带动了周边11个村1200余户农户从事电商产业。

稳定的岗位、家门口的增收,让贫困户得了实惠。目前,建安区已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商流通、创业就业小院等九大类124家带贫企业,带动1万余名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产业户覆盖率100%,户均收益2000元/年。

2018年,建安区实现1604户3861名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并在11月开展的全市产业扶贫项目观摩中再次荣获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