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春霞 孔刚领
12月28日,大雪初歇。记者在建安区五女店镇南街村见到了种粮“明星”赵保献,鞋上还沾着泥巴的他一边把记者往家领,一边乐呵呵地说:“刚下了雪,我到地里看看庄稼长得怎么样。”
这个种粮大户,把庄稼看得可真紧!“咱是农民,不看紧可怎么行?”赵保献喜滋滋地指着自家新建的两层楼房,又指指车库里停着的3辆小轿车,“这些年,我们家致富靠的就是种庄稼!”
赵保献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承包着3000多亩粮田,创办的许昌保献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妥妥的职业农民!“都是托改革开放的福,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坐在赵保献家客厅的沙发上,有着记账习惯的他拿出几本记账簿,给记者讲起自己家几十年来的过往。
1972年,赵保献的父亲在给公社农田打农药时中毒,不治身亡,撇下妻子和6个年幼的孩子。作为家里长子,10岁的赵保献开始和母亲一起撑起这个苦难的家。“那时候别说吃白面馍了,粗粮都吃不饱,一到吃饭的时候,兄妹几个都是抢的。”
1978年,16岁的赵保献开始下地挣工分。人口多、劳力少,一年干到头,全家分不到一分钱。1980年,为了奔个好前程,赵保献到部队当了兵。
1984年,赵保献退伍回到老家。当时已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三年,他们家分了6亩承包地。“当时种地全靠人力、畜力。虽然种田辛苦,但是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赵保献翻开一本发黄的账簿,其中一页记载着:1984年,年终结余179.7元。
吃饱饭不是赵保献的目标。随着市场逐步放开,1989年,赵保献前往开封卖水果。风里来、雨里去,4年时间,赵保献挣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3万元。这时候国家放宽了粮食购销和加工门槛,赵保献就回到村里开始加工馒头出售,随后又开办了农资农技服务门市部、收购粮食。到2004年,赵保献已积累起百万元的资产。
在收购粮食的过程中,赵保献发现,农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愿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而国家的农业政策开始改变,农业税减少,村提留也没有了。他觉得这是个机会,就把附近村民不愿种的47亩地流转过来。2005年,河南先于全国一年取消农业税,农民不仅免除了粮食生产上的税收负担,而且开始发放各种种粮补贴。当年,赵保献放开胆子,一次性支付75万元,承包了2100多亩土地,涉及周边3个乡镇的6个村庄,成为许昌市规模最大的种粮户。
规模种植需要大型农机。随后几年,赵保献先后购买了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后来又添置了无人植保机、粮食烘干机。为了让这些农机发挥最大效用,2007年9月,赵保献成立了许昌保献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拥有大型收割机10台、大型拖拉机10台、无人植保机3台、无人飞机2架。“买这些农机花了不少钱,不过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让我们享受到了近200万元补贴。比方说一台23万的拖拉机,前前后后能享受国家、省、市近9万元的补贴。”妻子刘晓花是赵保献的贤内助,这些账她记得可清,“这些年我们的合作社年累计作业面积12.6万亩,总收入600多万元,实现纯收入370多万元。”
“中央的惠农政策一个接一个,农民得到的可是‘真金白银’。”赵保献的儿子赵银奇如今已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这几年,除了各种扶持政策,我们还先后得到省里、市里近50万元的奖励。农业部门还帮我们修了机耕路、打了深井、装了节水灌溉设备。我爸也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河南省种粮标兵,俺一家人种粮可提劲了!”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召开,一直关注国家政策变化的赵保献,坐在电视机前认真看完了开幕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说‘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是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承包地‘三权’分置后,党中央在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给我吃下了又一颗‘定心丸’。”抓住机遇,赵保献采取土地托管、共同经营的方式将承包的土地扩大到了3000多亩。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召开后,赵保献把家人召集在一起,算算2018年的家庭收入账,也理一理40年的家庭变迁账:从吃不饱饭到年收入百万元,从种6亩田到承包土地3000多亩,赵保献家一步步乘着家庭联产承包、市场搞活、放开粮食购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东风,日子过得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作为一个农民,赶上了国家好政策,就要回报国家。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我就争取多种地、种好地,多打粮、打好粮,为咱们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赵保献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