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食品药品安全

食品安全监管“许昌模式”:让百姓吃得放心、安心

——2018年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刘地委 通讯员 陈贯宇 贾秋鹏

在农村,集体聚餐要报备,偏远村庄建起“百姓食堂”;在工厂、学校,“视频车间”“明厨亮灶”“4D管理”等食品安全保障措施落地;在商圈,食品流通领域示范创建成为带动整体食品安全水平提升的有效举措,消费者可以放心就餐;我市完成食品各环节监督抽检26097批次,总体合格率在98%以上……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8年,我市以落实“四个最严”为统领,以社会和群众满意为目标,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能力,用情、用心、用力谱写了一曲激越的食品安全华章。

2018年5月,我市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省政府食安办进行的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中期评估,评估档次为A级,名列全省第一;2018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调研组莅许,对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市农村集体聚餐网上备案管理、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等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定人定责,落实党政同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食品安全是党政同责的政治任务,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

我市积极落实总书记的指示,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为创建工作提供保障。

为确保创建工作领导有力,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实施“健全5大体系、搭建3大平台、实施8大工程”的“538”创建促进计划,在全省率先印发了《许昌市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实施办法》,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应承担的食品安全责任;同时,将食品安全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项目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项目,所占权重均在3%以上,对食品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3年将“互联网+明厨亮灶”视频工程、食品安全示范街、放心肉菜超市创建等纳入许昌市十件民生实事,并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的财政投入力度,建成市级食品检验中心1个、县级食品检测机构5个、农贸市场快检室15个、基层食药监管机构快检点89个,形成了覆盖全市的“30分钟食品检测服务圈”。同时,许昌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基层乡镇食药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任务。如今,我市 2071个行政村配备了2455名食品安全协管员,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的“三级机构、四级网络”监管体系。

重拳出击,筑牢百姓餐桌安全防线

我市始终把群众关切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食品安全“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扎实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筑牢百姓餐桌安全防线。

在日常监管中,我市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机制,根据风险分级情况实施不同频次和力度的监管,提升执法监管科学化、公正化水平。

我市不断加大抽检力度,强化执法办案。市、县公安部门均成立了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侦查队伍,建立了2371个食品投诉举报站,实现“农安、食安、公安”“三安”联动,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

2018年,全市共完成食品各环节监督抽检26097批次,总体合格率在98%以上,抽验批次数达到了5.34份/千人。2018年,全市食品案件立案1757起,较去年同期增长114.52%,涉嫌犯罪移交公安机关的食品案件17起,有力地打击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市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为78.8%,对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知晓率和支持率分别为84.1%、96.7%,均较上年有大幅提高。

示范引领

打造食品安全监管“许昌模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昌市食药监局始终把创新示范作为促进工作提升的内生动力,先试先行,全力打造食品安全监管“许昌模式”,成效斐然。

建立网格化监管机制,监管实现无盲区。我市推行“两图两档一承诺”监管模式,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夯实基层管理基础。

通过积极推行食品生产阳光工程、“互联网+明厨亮灶”视频工程,我市512家企业以透明车间、视频车间等为依托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91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通过HACCP或ISO22000企业认证;1493家餐饮单位实施了“互联网+透明厨房”工程;学校食堂全部实行了“透明厨房”,食材全部集中配送,168家学校食堂推行了“4D管理”模式,质量管理和风险管控能力不断提升。

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集体聚餐网上备案,建立厨师协会,厨师实行“五统一”管理;在偏远地区的村庄探索建立“百姓食堂”。2016年10月,河南省农村集体聚餐规范化管理现场会在许昌召开,许昌“百姓食堂”经验在全省大力推广。目前,全市农村集体聚餐通过纸质备案近3万起、网络备案13170起,打造了设施齐全、管理规范、饮食安全的农村聚餐“定点饭店”或“百姓食堂”630家。

我市率先实行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预算投入3000万元打造集“一中心、七大系统”为一体的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平台;探索实施“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破除部门壁垒,肉品监管无缝衔接;自主开发二维码电子追溯秤,实现肉品销售、消费互联互通。

为保证让市民吃上放心早餐,我市全面实施早餐工程,实施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运行的管理模式。

与此同时,许昌市食药监局积极开展食品流通领域示范创建,全市先后打造18条示范街、3108家示范店,20家食品安全放心超市,“食安许昌”正成为许昌的一张新名片。

协同发力,安全共治格局日臻完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共治共管共享作为工作不竭的动力和持久稳固的保障,打好食品安全保卫战。

建立协同监督机制。我市积极推动市人大、市政协每年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事项,开展专题调研;成立志愿者、社会监督员、安全专家等“三支队伍”,在企业内部建立“吹哨人”制度,引导各方广泛参与;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工作情况,接受舆论监督。

建立立体化宣传机制。我市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户外宣传等渠道,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广覆盖的宣传格局。

建立群众参与机制。我市评选出500名“最美许昌大妈”,负责监督食品安全工作;通过定期举办食品安全开放日活动、在中小学校开展“国旗下讲食安”活动等,形成共治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

“我市在2016年5月启动了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2019年是创建工作的关键之年,更是决胜之年。下一步,我们将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统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食品安全工作部署,进一步细化工作责任,科学制定创建工作台账,补弱点、抓重点、克难点、创亮点,持续开展标准更严、水平更高的创建活动,全面提升食品监管现代化治理水平,打造‘许昌模式’,以必胜的信心坚决打赢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攻坚战。”市政府食安办主任、市食药监局局长王三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