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以“工匠精神”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许昌市竞技体育健儿冬训之足球篇

图为足球队队员正在雪地里训练 寇旭静 摄

□本报记者 寇旭静

2018年12月27日,我市雨雪交加,室外最低气温零下5℃。在市一中的绿茵场上,青少年足球队的30余名足球小将奔跑、传球、射门……一个个激情澎湃,丝毫未受恶劣天气的影响。

教练员韩笑告诉记者,正在训练的足球队队员年龄在13岁到15岁之间,他们既有运动天赋,又能吃苦、肯吃苦。“这些队员是从市毓秀路小学、市建设路小学、市古槐街小学、市光明路小学、市一中选拔出来的,每周训练6次,每天训练2至2.5个小时。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他们都对训练饱含热情。”韩笑说,“就像今天,虽然室外气温零下5℃,但没有一名队员请假,而且他们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训练任务。只有经得住磨炼、克服懒惰思想,才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

正在做热身运动的足球小将薛闰秋踢球已经3年了。“刚开始看到高年级的哥哥们踢足球,感觉特别帅,我就开始喜欢上踢足球了。虽然训练很辛苦,经常摔跤、崴伤,但并没有阻挡我对足球的热爱。我要刻苦训练,努力成为一名专业的足球运动员,参加更高规格的比赛,多拿奖牌。”与记者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之后,他揉了揉被淋湿的头发,再次跑回了训练场。

腼腆而内向是杨博杰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这与他在训练场上积极、顽强的表现似乎不是同一种“画风”。杨博杰表示自己平时确实不爱说话。“我和刚认识的人话都不会很多,熟悉之后就好了。”虽然性格腼腆,但一谈到足球,杨博杰就有了劲头。杨博杰和足球结缘的故事虽然很简单,但对他来说很重要。“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踢球,但当时没有条件,学校里也没有像样的场地、没有专业的教练,只能自己踢着玩。后来,韩教练到我们学校招小球员,他觉得我跑步速度挺快、身体素质也还不错,就把我选到足球队了。”杨博杰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与足球的故事。

凭借着对足球的执着和热爱,这些队员不但圆了自己的“足球梦”,也为我市的体育事业交上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在近年来的多项足球比赛中,我市青少年足球队都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是2018年的河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我市青少年足球队获得了女子五人制比赛第三名、女子甲组比赛第六名、男子五人制比赛第五名、男子乙组比赛第三名、男子甲组比赛第五名。

“青少年竞技体育成绩好,缘于我市以‘工匠精神’培养体育后备人。”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袁海东表示,近年来,我市坚持全市一致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体育部门、体育运动学校的骨干带头作用,始终坚持走“体教共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并以提高校园足球普及水平、深化足球教学改革、加强课外锻炼训练、完善竞赛体系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充分调动全市教育体育系统的积极性,促使青少年足球事业发展规模迅速壮大、发展水平得到提高、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为校园足球的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足球、充分了解足球;通过足球训练,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体育运动,拥有健康的体魄;通过足球比赛,培养青少年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和团队精神;通过足球文化,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袁海东说。

袁海东用“六个多”概括了近几年我市青少年足球事业的发展:“踢球的人多了,会踢球的人也多了;踢得好的人多了,踢球的水平也提高了很多;教足球的人多了,教得好的人也多了。”

“相信我市青少年足球事业的发展会再增‘一多’——奖牌越来越多!”袁海东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