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视野

狠抓落实,将减负进行到底

兰 民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因共30条而被称为“减负30条”)。“减负30条”对中小学生的考试次数、作业总量等作出严格限制,旨在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减负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话题,也是教育部历来重视的事情。从2013年的“减负10条”到今天的“减负30条”,反映的是国家减负的决心和力度的加大。然而,多年的政策约束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不减反增、课内减负课外增负的现象。笔者认为,要想取得实效,将减负进行到底,狠抓落实是不二法门。

一要深入改革,科学引导。要落实“减负30条”,必须树立科学的绩效观,打破“分数至上”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应当从教育评价机制上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的作用,由“育分”转为“育人”。要引导家长在科学的评价选拔体系中作出符合教育规律的选择,克服攀比心理,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尊重生活规律和孩子个性的前提下务实发展。

二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落实“减负30条”,必须厘清政府、学校、教师的主体责任,并建立问责机制。各中小学校校长是减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校的减负工作负全责,要把减负工作认真实施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一把手”是直接责任人,对辖区内中小学生减负工作负总责,做到情况清、工作明;各级政府要履行对各类办学机构和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规范、治理、引导责任,对在减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应对,切实解决。

三要真督严查,问效问责。面对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现实,如何将减负工作契合教育现实、减负指标如何执行、如何监督与问责,政府和学校都应出台规范性措施和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经常深入学校、班级和学生家庭,检查减负工作落实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负担;政府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检查、整顿,对存在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突出问题的,责令限期整改,并跟踪问效;对整改不力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只有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不留死角,真督严查,才能为中小学生减负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