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晓非
全球每年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但第二大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是什么?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大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对人体的伤害是巨大的。骨质疏松的常见并发症是骨折,一旦发生骨折,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可直接导致残疾甚至导致死亡。
1月8日,许昌市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田锦芳告诉记者,骨密度能反映骨质疏松的程度,预测发生骨折的风险。过了40岁,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了解骨骼的健康情况,从而尽早采取防治措施。
记者:骨密度检查主要是为了预防骨质疏松,请问骨质疏松的发病情况如何?
田锦芳: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常表现为骨折、驼背、腰背疼痛、个子变矮等,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在骨折的老年人中,95%以上是由骨质疏松引起的。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发表的一组数据显示:全球每3秒钟就会发生一例由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会在50岁以后遭遇第一次骨折,20%的髋部骨折患者会在骨折后的6个月内死亡。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14.4%、女性为20.7%,男性低骨量的患病率为57.6%、女性为64.6%。
骨质疏松离我们并不遥远,需要我们引起足够重视,并学会科学防治,否则由其导致的疾病将极大威胁身体健康。
记者:怎样科学防治骨质疏松?
田锦芳:科学防治骨质疏松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是重要内容之一。骨质疏松在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然而,骨质疏松对人们的危害很大,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折,严重时咳嗽便可发生肋骨骨折。
对于老年人而言,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后所带来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很容易引发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种疾病。尤其是骨质疏松导致髋部骨折后,患者至少需要卧床3个月以上,一年内有近1/3的患者因出现血栓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而死亡。同时,发现骨质疏松后如果不及时干预,很可能出现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骨折,导致患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甚至导致死亡。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的意义主要在于了解骨骼的健康情况,尽早采取相关防治措施,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尽量避免骨折的发生。
记者:请问,骨密度指的是什么?
田锦芳:骨密度的全称是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反映骨质疏松的程度、预测发生骨折的风险。通常情况下,用T值判断骨密度是否正常,当T值大于或等于-1时,表示骨量正常;当T值大于-2.5、小于-1时,表示骨量减少;当T值小于或等于-2.5时,表示出现了骨质疏松。
记者:哪些人需要进行骨密度检查?
田锦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哪些人属于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年龄大者。人在30岁左右骨量达到峰值,然后持续下降。二是女性绝经者、男性性功能减退者。三是低体重人群。四是吸烟、酗酒、过度饮咖啡者。五是体力活动少者。六是骨代谢疾病患者。七是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八是饮食中缺乏钙、维生素D者。
一般来说,40岁之后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体形很瘦、缺乏体力活动的人,患有骨代谢疾病或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甲亢、慢性肝炎等影响骨代谢疾病的人,应尽早进行骨密度检查。
记者:许昌市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是如何做好骨折风险筛查的?
田锦芳:我们首先会对体检者进行健康信息采集,通过健康评估为其制定体检套餐。除了对体检者进行骨密度检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生化检查,了解体检者体内维生素D、钙的含量,用作辅助检查。之后,我们会依据检查结果对体检者进行骨折风险评估和危险因素干预,帮助其延缓或阻止骨质疏松的发生,从而降低体检者发生骨折的风险。
记者:除了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外,还应该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田锦芳:除了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外,生活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不过,是否需要补钙要依身体情况而定。大部分人可以通过食物来摄入适量的钙,而年龄偏大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需要补充钙剂。在补钙的同时,还要补充维生素D或服用含维生素D的钙剂,因为没有维生素D,人体就不能吸收和利用钙。
其次,要适当运动,接受足够的日照。预防骨质疏松,光补钙是不行的。经常接受阳光照射,对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的吸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人平均每天要至少接受阳光照射30分钟。另外,缺乏运动会造成骨量丢失,适量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具有积极作用。
最后,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均衡膳食、低盐饮食,增加钙及蛋白质的摄入,避免酗酒、嗜烟、过量饮用咖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