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今日魏都

变“制造”为“智造”创新活力日益迸发

转出产业发展新天地

——2018年魏都高质量发展回眸之二

作为魏都区服务业转型发展的“轴心”,曹魏古城的综合效益、品牌效益、社会效益正逐步显现。 侯聪 摄

本报记者 许廷合 通讯员 连帅领 丁姜岚

2018年11月12日9时30分,随着一记清脆的锣鸣,恒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实现了魏都区本土企业主板上市“零”的突破。

对于恒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来说,在香港成功上市已成为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对于魏都区而言,这个“零”的突破,恰恰也是魏都区经济不断迈向高端的真实写照。

2018年,魏都区委、区政府高高擎起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大旗,把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促进创新、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在转型发展之路上蹄疾步稳。在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排名中,魏都区位居全市9个县(市、区)第二、中心城区第一,其中服务业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产业结构等10项指标位居全市第一。

1

变“短板”为“跳板” 工业园区加速崛起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需要大刀阔斧迅猛改革的气魄,还需要精雕细琢持续提升的恒心。纵观全局,魏都区工业发展规模小、层次低、主导产业不强等问题,一度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

如何让“短板”变“跳板”,破解魏都区产业比重不协调的困局?近年来,魏都区以持续推进的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循环经济、静脉、北京怀柔等五大园区为载体,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方向,坚持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并行、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并重,推动工业由低向高、由弱向强、由小向大转变,呈现出投资结构明显优化、产业质效稳步提升、新兴动能持续成长的生动局面。

2018年,魏都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吸引了3家研发机构、24家高成长性企业签约入驻,集聚了纪年科技、中航装备、恩诺格、爱彼爱和等一批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高水平企业。其中,入驻的24家企业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2家企业已正式投产运营,形成了集产品技术研发、配件生产、成品生产组装等于一体的电子电气产业链,已初步成为魏都区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集聚地。

在魏都区高端装备产业园内,该区以万里交科、裕丰纺织等在行业具有领先地位和技术优势的企业为基础,全力推动装备制造、纺织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2018年,裕丰纺织高端智能纺纱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万里交科二期项目加速推进,传统产业正在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在魏都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内,许昌晨鸣纸业一期10万吨文化用纸生产线已累计生产成品纸3.6万吨,实现产值2.1亿元;二期2×10万吨造纸生产线项目已出正负零,目前正向100万吨产能坚实迈进。在魏都区静脉产业园内,旺能热电项目基本建成。北京怀柔产业园区2018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目前征迁清表工作大头落地,中航建设入驻运行,腾飞建工项目启动建设,一个新的魏都经济增长极正在加快形成。

据统计,2018年,魏都区“四上”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8亿元,完成税收7亿元。在“拉高标杆、持续求进”工作要求的引领下,工业正在成为推动魏都区跨越发展的有力“跳板”。

2

变“腹地”为“高地” 第三产业领跑全省

翻开魏都区第三产业的“成绩单”,2018年无疑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2018年2月,曹魏古城南大街开街迎宾,一个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高地惊艳亮相;6月,魏都区特色商业区晋升为全省唯一的四星级服务业“两区”,魏都区服务业发展翻开了新时代的新篇章;11月,恒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实现了本土企业主板上市“零”的突破……

累累硕果,犹如一块块“试金石”,彰显着魏都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成色。2018年,围绕创建全省服务业发展示范区,魏都区按下了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的“快进键”——

魏都区特色商业区领跑全省。作为全省首批特色商业区之一,魏都区特色商业区自成立以来,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的发展思路,已成为推动魏都区服务业总量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重要引擎。2018年,魏都区特色商业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32亿元,实现税收6.8亿元,并在2018年全省176个“两区”考核中排名第二,成为全省唯一晋升为四星级的服务业“两区”。

曹魏古城开街迎宾。2018年,魏都区把曹魏古城修复建设作为服务业发展的“轴心”,通过曹魏古城带动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现代金融、综合物流等服务业协同发展,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层次。回望2018年,在曹魏古城修复建设中,南城门、魏源广场竣工迎客,北城门、群英台开工建设,魏武英豪、东城门、西城门等项目规划完成,南城门灯光秀开始制作……曹魏古城,正在成为魏都区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新兴业态方兴未艾。2018年,依托魏源广场、万盛国际广场、中奥鑫天文体广场等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魏都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楼宇经济等现代服务产业,并积极贯彻“互联网+”发展战略,推进业态融合创新发展,不仅有效助力现代服务业的全面提速,还为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魏都区,正从物理空间上的“中原腹地”,华丽转身为叫响全省的“服务业高地”。

3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纺纱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走入裕丰纺织的数字化智能车间,只见偌大的车间空无一人,上万纱锭欢快地高速旋转,输送、换卷、接头、检测……各道工序都在有条不紊地自动进行。

一座“无灯工厂”,折射出的正是魏都产业的大变革。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2018年,魏都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根本性举措,加大力度,强力推进,全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仅明显加快,而且更加稳健有力——

“三大改造”激发动力变革。时下,一场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企业技术改造的“三大改造”浪潮正席卷汉魏大地。自2018年以来,魏都区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大力实施“513”工业发展行动计划,印发实施“三大改造”攻坚方案,强力推进重点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1至11月,魏都区列入省、市“三大改造”项目库的项目8个,累计完成投资10.86亿元,其中裕丰纺纱数字化智能车间和德通振动搅拌站IOT远程监控控制系统2个项目已建成投产。

创新载体迎来满园春色。2018年,万里交科公路建设养护技术新材料新机械行业研发中心已通过部级认定;河南省振动搅拌产业技术应用创新联盟已由省科技厅批复认定;魏都区5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获得市级奖励700万元;万里交科喜获市长质量奖;张良奇、姚运仕入选“中原千人计划”;新增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魏都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0家。

知识产权工作亮点频现。2018年,魏都区知识产权工作紧紧围绕创新驱动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积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企业发展提质增效。截至目前,魏都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10.3件,远高于全省(2.87件)、全市(2.62件)水平,受到省知识产权局的高度肯定。

转型,重塑的是产业发展新方向;升级,增创的是经济发展新优势。随着产业升级不断深入,一个质量、结构、效益协调统一的魏都经济升级版,必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