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报道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民之家设立企业开办服务专区,实行企业开办“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实现了工商执照、公安刻章、税务发票3日办结。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放管服”改革被社会各界视作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在这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中,我市大力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最大限度便利市场,提升行政效能,释放改革红利,有效地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优化了营商环境,成为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

被确定为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试点单位,“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主要指标保持全省先进位次;市、县两级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一网通办”实现率达100%,并列全省第一,“一网通办”工作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市直和9个县(市、区)、10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所有政务服务办事大厅全部接入电子政务外网,政务数据挂接、政务系统迁移入云、电子证照库等智慧政务基础性工程走在全省前列;魏都区、建安区、东城区、示范区等地环境优美的政务大厅建成投用,推行的投资项目审批“容缺办理”模式大幅缩短了项目审批周期,实行的学生入学统一查询便民服务让全市中小学生家长不再跑腿……去年以来,我市“放管服”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打造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放管服”改革品牌。

今日,本报推出深化“放管服”改革特别报道,对市直各部门结合实际探索出的一些各具特色、深受企业和群众欢迎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报道,以飨读者。

市行政服务中心

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

本报记者 杨伟峰

去年以来,市行政服务中心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实施实体政务大厅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提升“市民之家”政务服务便民化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去年9月,我市启动“一窗受理”改革,将部门依申请权力事项的受理职能统一交由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的“一窗受理综合窗口”承担,并设置人社、公安、企业开办、社会事务、投资项目和不动产6个专区。目前,市直33个单位的848项依申请权力事项全部纳入“一窗受理”,由原来办事群众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跑,变为部门内部流转,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该中心积极推动市直部门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市946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与省政务服务网融合对接,网上可办、“一网通办”率达100%,该中心“一网通办”工作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

该中心率先启动政务大厅提升工程,大力推行政务服务网上办、立即办、就地办、辅导办,创新开展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延时服务等10项特色服务;深入开展“跟随群众跑一次”活动,通过换位体验,解决群众办事过程中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36个单位、141个领导陪跑160件业务,群众满意度100%;积极开展“党建+政务服务”,营造创先争优浓厚氛围;推出免费复印、免费电话等10多项免费服务项目,强化代办咨询区、自助服务区等服务保障功能,群众办事体验感显著提升。

此外,该中心大力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编制标准化工作规程和办事指南,建立健全了全市统一的审批服务事项管理体系,标准化试点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我们将继续围绕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个中心,突出推进‘一网通办’和‘一窗通办’两个重点,着力抓好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就近办、自助办、智能办服务,持续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便民化。”该中心业务科负责人宋召强表示。

市工商局

推动“放管服”动真格见实效

本报记者 杨伟峰

全市率先完成政务资源目录挂接,率先建成工商电子证照库,企业开办只需3天,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成绩位居全省前列,省政府督察暗访组对许昌企业开办窗口仅用26分钟就为河南润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办理了公司设立登记并发放了营业执照给予了高度评价……去年以来,市工商局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提升服务效能,推动“放管服”动真格见实效。

“放”出活力和动力。高效推进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并领取执照;牵头开展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工作,企业开办只需3天;积极开展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等改革,取消“核名审批”和“房屋证明”;实现工商登记政务网“一网通办”,稳步推进“多证合一”改革,有序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持续推进简易注销改革,扎实推进“先照后证”改革。

“管”出公平与秩序。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工作,实现了工商系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深入开展整治公用企业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突出问题专项执法行动,积极推进涉企信息归集公示,夯实数据基础,做好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工作,积极落实联合惩戒。

“服”出便利与品质。大力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条件,持续推进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持续提升窗口服务效能,促进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企业商标品牌培育;扎实推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小微企业工作,建立“个转企”培育清单。

“我们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准入成本、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为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作出积极贡献。”市工商局负责人表示。

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快捷高效

本报记者 杨伟峰

“只排了一次队,很快就办完了所有手续,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市民王先生在市民之家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窗口,完成房屋过户手续,拿到不动产权证后格外高兴。

在市政府统一协调下,我市将不动产登记所涉及的国土、住建、税务等窗口进行整合,采取统一受理、并联审批的方式,形成了“窗口统一受理、后台业务流转办理、窗口统一发证”的登记模式,由原来办事群众在多个窗口之间办理,转为窗口内部流转,同时科学设置咨询、登记、查询、发证等服务窗口,做到窗口运转顺畅、分工合理、职责一致、监督有力,既缩短了办事时间,又方便了办事群众。

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原先商品房、二手房转移登记1个工作日、7个工作日,现房抵押、注销登记和实体企业办证5个工作日的基础上,该中心对注销、换证、查封、异议、查询等7项业务做到“马上办”(1小时办结),对抵押类等“限时办”业务压缩为3个工作日,登记效率大幅提升。

此外,该中心按照“一网通办、一窗受理、并联办理、信息共享”的服务模式和思路,与税务、交易等部门实现了数据共享,不动产登记现在只需排一次队,填写一张表,交纳一套资料,大大方便了办事群众。自去年10月22日,第一本通过“一窗受理”系统办理的不动产权证书颁发到市民手中以来,该中心共受理不动产登记232件。

市税务局

“一网通办”让群众“最多跑一次”

本报记者 王金伟

去年以来,市税务局跳出税务看服务,大力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实现六大类191项业务“全程网上办”,报告备案、税务认定、优惠办理等多种事项直接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了“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尤其是“智慧税务”的建设,为企业发展营造了更加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

为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市税务局将新办纳税人可能涉及的10个办税事项整合归并为1个办税事项,为新办纳税人首次办税提供了领用发票等“套餐式”服务,使新办纳税人可以“一条龙”办理相关涉税业务。目前,我市实现了市本级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比河南省要求的4.5天提前了1.5天,其中在税务部门申领发票的时间压缩至了1天以内。

2018年9月,市税务局统筹推进“一窗受理、并联办理”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与市国土、房管等部门协同,在许昌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置“房地产交易通联业务”税务受理窗口8个,深度融合不动产登记、房屋交易和申报纳税等业务,实现了资源互通和共享,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此外,该局将纳税人“最多跑一次”贯穿于纳税服务工作始终,对在注销税务登记时符合“即办”资格、满足“即办”条件的纳税人推行“即办”服务,极大地优化了企业办理税务注销的程序;在办税服务厅开设税务注销窗口,推出清税证明免办、容缺承诺等举措,整合税务注销前置事项,优化税务注销业务内部流转。符合条件的纳税人“跑一次”即可办结税务注销业务,办理时间大大缩短,让纳税人切身感受到了“税务效率”。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本报记者 王金伟

“原来以为需要拿着我的退休手续回禹州找单位盖章,没想到在许昌就能办,手续还这么简便,让我少跑了好几趟。”近日,禹州市某单位职工刘先生来到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直服务大厅,咨询退休人员提取住房公积金的事宜。工作人员告诉他只要带了身份证,不用回禹州,就能在这儿办理。随后,该工作人员当场为其办理了住房公积金提取业务,资金实时到达了刘先生的银行账户。

这是今年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更新业务系统后为群众带来便利的一个缩影。

2018年,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对业务系统实施了更新换代,并顺利通过了国家住建部和省住建厅联合验收,打造了“安全、高效、便民,网上、移动、线上、线下”功能强大的快捷服务体系,实现缴存资金自动分摊,提取办理实时到账,贷款偿还系统对冲等功能,极大方便了办事群众。

新系统上线后,我市住房公积金提取、贷款业务办理均取消了纸质复印件,办理提取或贷款业务的职工只需提供相关材料原件,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扫描留存电子档案即可。更重要的是,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同市人社局等部门间数据共享取得了重大进展,职工退休的信息能够通过数据共享实现联网核查,退休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无须再提供退休审批表、退休证等,只需一张身份证就能办理,顺利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改革目标。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从‘群众少跑腿’到‘只跑一次腿’,背后是我们对提高服务效能的不懈努力。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网上办理、一网通办’,打造我市住房公积金审批服务便民化的特色、亮点,不断提高我市住房公积金服务信息化水平,惠及全市老百姓。”

市人社局

深化改革不停步提升群众获得感

本报记者 胡晨

从原有的149项行政职权调整为71项、将涉及群众和企业的主要事项全部进驻市民之家、改“坐等上门”为“登门服务”……去年以来,市人社局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群众的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市人社局对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的审批服务便民化暨加强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及时制订下发实施方案,多次召开会议,解决群众办事排长队等难题,有力推动了行风建设和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扎实开展。

在实际工作中,该局一是认真落实“三级十同”,努力实现“一网通办”。目前,市级人社系统通用目录共23主项、37子项,均实现网上可办。二是主动设立社会保障专区。该局在市民之家设立18个服务窗口,涵盖养老、医保、失业等62项服务项目;积极推行“一窗通办”,社会保险专区进驻的45项服务事项均实现“最多跑一次”,办理时间多在3分钟以内,最长不超过5分钟。三是全省首家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成立。该局建成引导服务区、成果展示区、合作交流区、沙龙联谊区四个功能区,建立“人才找岗位”“企业找人才”两个数据库,引进4家专业人才机构,为我市高层次人才提供精准的贴身服务。

此外,市人社局还坚持把服务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走访企业、开通微信公众号、短信通知,增添社保卡自助取证机、补证机等方式,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本报记者 胡晨

公共资源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一样,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如何让公共资源交易更阳光、更公平、更高效?去年以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眼为市场“解绊”、为主体“减负”、为交易“提速”、为监管“助力”,切实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加强监管的加法、优化服务的乘法,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降低交易门槛,真心实意为交易主体“减负”。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行网上交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确定全流程电子化招标流程规则和文件模板,实现工程、政府采购项目网上全流程电子化;试行远程异地评标,成功组织3个交易项目跨地远程异地评标,极大节约了业主单位的各项成本;实现数据共享,进一步排减了人为干扰、限制了暗箱操作、切断了利益链条,促进了公平交易。

着眼公平公正,努力打造交易市场一方“净土”。依托科技监管,建立实时可靠全覆盖的交易现场监控系统,强力推行招标采购全流程电子化,防止干预招投标的手“插进来”;健全制度监管,利用全流程电子化实施“四堵五晒四分离”,用制度加科技堵住交易漏洞;强化信用监管,对53名评标专家、13家代理机构和投标企业不良行为进行记录、公告,对近1260名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

提升服务水准,让交易主体感到更有“尊严”。改善服务环境,提升交易主体改革获得感;降低制度成本,每年可为投标企业节约食宿往返、标书印刷等投标成本数千万元;优化服务流程,让招标人“进一个门、找一个人、手续齐全跑一趟”就可以办完标前各项手续;实现现场直播,让交易各方主体随时了解开标、评标现场动态,使交易更加透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