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晓非
大脑作为人体的“司令部”,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因神经错综复杂,功能区交错重叠,神经外科手术一直被视为“难度很大”“风险极高”的手术。每一次挥动手术刀,神经外科医生都如履薄冰,他们也常被形容为“在刀尖上跳舞”。
在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就有这样一群无畏的探索者。在手术台上,他们镇定自若,用一把小小的手术刀和精细的手术器械,娴熟地奋战在大脑的“层峦叠嶂”中。在患者生命垂危、命悬一线的时刻,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守护患者的“生命中枢”。
“医疗技术是科室发展的永恒主题,一个科室只有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1月15日,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冠军对记者说。
在这种发展思路的指导下,该科瞄准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通过有计划地派遣医生到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将新技术开展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等措施,鼓励并支持医生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该科将院外培训与院内培训结合起来,每年派遣两名医生到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专门购买显微镜,建立显微外科实验室,方便医生在闲暇之余练习显微操作技术。
该科还实行了手术点评制度,每周挑选典型手术案例进行自评与互评,先由主刀医生进行自我点评,讲述自己对该手术的感受、在手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等,然后由其他医生进行点评。通过自评与互评,该科医生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近年来,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运用了颅内动脉瘤的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治疗术、颅底肿瘤显微切除术、烟雾病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以及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精准微创治疗术等。
去年,该科在神经外科杂交手术和神经重症抢救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通过采用神经外科杂交手术,该科将神经介入手术和传统开刀手术结合起来,使颅内脑血管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脑出血等患者避免了二次手术。该科还抢救了大量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脑梗死、溶栓后出现并发症的脑梗死等神经重症患者。
技术的迅速发展,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均是因为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有一个强大的专家团队做后盾。
“要想把科室做大做强,就要重视团队协作能力,尽最大可能发挥每一名医护人员的潜力,从而使科室形成强大的合力。”王冠军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各方面都精通。因此,我们力争让科室人员各有所长、各有所专,做到人人有特色、人人有绝活儿。”
近年来,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引进了数名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郑州大学等院校的研究生,充实了科室人才队伍。2018年,该科还引进了一名医学博士,并为其成立专家工作站。该博士师从我国神经外科领军人物段国升教授,他擅长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根据科室人员结构,该科成立了脑血管病学组、功能神经外科学组、颅内肿瘤学组、神经重症学组等4个亚专业组,每个亚专业组由1名临床经验丰富、拥有主任医师职称的医生任组长,组内成员有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等,实行老中青相结合。
王冠军是脑血管病学组组长,主要负责脑血管病的诊治。该科主任医师赵中甫是功能神经外科学组组长,主要负责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癫痫、帕金森病、顽固性疼痛等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该科主任医师王国涛为颅内肿瘤学组和神经重症学组组长,主要负责各种颅内肿瘤及神经重症的诊治。
“各亚专业组各自独立又相互协作,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相对固定,其他人员可以轮岗。一般来说,每个亚专业组的成员只负责诊治该专业的疾病。这样一来,医生诊治同类疾病多了,熟能生巧,技术水平就能大幅度提升,也能够更好地进行创新。”王冠军告诉记者,自亚专业组成立以后,该科人员结构日趋合理,人才梯队逐步完善,走上了人人有目标、人人有特色、人人有绝活儿的良性发展轨道。
精研医术,厚德为民。他们行走在“刀尖”上,坚守在生死边缘,与时间赛跑,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