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增阳
沿许昌厚重历史往前回溯,10余万年前,现代人类起源中的重要一环——“许昌人”就生活于此。从灵井“许昌人”遗址中出土的众多古人类化石、石器、牙针等,穿越10余万年历史风尘,为后人展示着祖先们远古的生存状态。
从2005年首次考古发掘、2007年发现人类头盖骨化石,到2015年首次发现古人类肢骨化石 、2017年灵井“许昌人”研究成果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灵井“许昌人”遗址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震惊世人。
近日,国际考古学期刊《考古与人类学科学》披露了灵井“许昌人”遗址最新研究成果:10余万年前,“许昌人”已掌握较复杂的石器技术,发展出灵活、高效的原料和环境适应策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李浩、高星与山东大学及南非金山大学、美国德保罗大学同行合作,首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许昌人”的石器制作技术及相关人类行为活动信息。研究显示,“许昌人”已具备较为复杂和进步的石器技术,发展出灵活、高效的原料和环境适应策略。相关成果于1月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考古学期刊《考古与人类学科学》上。
研究人员在对灵井“许昌人”遗址2005—2016年发掘出土的14862件石制品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其石器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剥片与加工策略两方面:第一,石核(是打下石片后用作工具的砾石部分)剥片方式多样,并以单面单向剥片、不规则多向剥片和向心剥片为主;盘状石核所占比例较高,表现出剥片程序上的组织性和计划性。第二,工具类型多,包括刮削器、凹缺器、锯齿刃器、尖状器、石钻等;少量尖状器的底部经过修理,表明可能存在配合骨柄或木柄使用的复合型工具;工具加工更为精细,刃缘更加规整,出现软锤修理和压制修理技术。软锤工具和压制工具的发现,表明古人类已有效地开发、利用骨质资源,具备了成熟、系统的狩猎技术和群体组织行为。
对比显示,灵井“许昌人”遗址出现了与西方旧石器中期遗址中相近的器物组合和修理技术,但缺乏西方旧石器中期遗址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石器制作技术——勒瓦娄哇技术,故尚难确定“许昌人”是否有意识地采用了这一标准化剥片方法。专家指出,上述比较研究为人们了解中晚更新世过渡阶段东西方古人类交流和互动历史提供了宝贵材料。
灵井“许昌人”遗址位于建安区(原许昌县)灵井镇西侧,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灵井“许昌人”遗址发现于1965年,2005年首次考古发掘。2007年年底发掘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断块,经拼贴复原后形成几乎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为我国古人类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成为继北京猿人之后我国古人类研究的又一重大发现,后被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命名为“许昌人”,年代为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2008年,灵井“许昌人”遗址考古发现被评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灵井“许昌人”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许昌人2号头骨”发掘出土再次震惊世人。2015年5月,灵井“许昌人”遗址又有重大发现,首次发现两块古人类肢骨化石。2017年3月,灵井“许昌人”研究成果《中国许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研究》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灵井“许昌人”遗址成为1949年以来我国境内发现古人类化石最多的遗址,共发现了45件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分属5个不同的人类个体;除了古人类头骨化石外,还出土了石器和牛、马、鹿、犀牛等动物骨骼化石约3万件,其中包含大量古人类行为信息。从出土的石器判断,在该遗址活动的古人类并未受到外来猿人活动的影响。
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2017年被列入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录,是我市着力打造的重大文化工程。在国家、省资金的支持下,我市文物部门积极谋划了灵井“许昌人”遗址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该项目处在遗址的考古发掘区,既是遗址核心区的保护展示工程,又是考古遗址公园的一个重要节点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080㎡。其中,遗址保护展示面积为880㎡,内容包括遗址发掘坑展示、重要遗迹与遗物出土点表面标识展示、出土实物及复制品现场展厅展示、考古成果展示等。目前,该项目正在加紧施工,计划今年5月全面建成。届时,该项目将极大地改善灵井“许昌人”遗址的保护环境和展示效果,成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