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增阳
文化沁润心灵,成为许昌人的另一种获得感。
2018年,由许昌“戏曲人”打造的《倒霉大叔的婚事》《撼天情》《智审荀俯案》三部大戏先后进京展演,许昌戏韵响彻北京,创造了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史上的新辉煌;2018年,“书香许昌”建设被央视等主流媒体累计报道超过110次,全国各地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智慧阅读空间成为我市街头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和重要的城市标志;2018年,许昌以中部地区12个城市第一名的成绩取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并扎实推进……
千年文脉待绽放,文化春风拂民心。生活在许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情调。
乡野传戏韵 公共文化遍地开花
从暖春到严冬,许昌各大剧团活跃在全市的不同角落,为基层百姓送上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戏曲演出。2018年,我市开展送戏下乡下基层活动4410余场。在许昌这个历史悠久的“戏曲之乡”,丰厚的戏曲土壤孕育了百年不灭的“戏曲魂”。
日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享受丰富的文化资源。2018年4月,原文化部正式批准我市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我市创新创优做示范,求实务实惠民生,不断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扎实稳步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
2018年,我市以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聚力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14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文化站94个。全市2443个行政村(社区),已建成2315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94.7%;达标1776个,达标率72.7%。
围绕“书香许昌”建设,我市实施了公共图书馆提升和智慧阅读空间、电子图书借阅机和诚信阅读漂流屋建设四大工程,构建完善了“覆盖城乡、功能完备、便利快捷、保障有力”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十五分钟阅读圈”。在建成开放13座智慧阅读空间的基础上,2018年市区又新建18座,12月底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目前进入智慧阅读空间学习阅读市民已累计达73万人次,办证1700多张,图书借阅总量达8.5万册次。2018年,禹州市图书馆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国家一级图书馆”称号。
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品类更加丰富。市、县(区)文化单位,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阵地,组织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开设“文峰新六艺”公益讲堂11场、“葛邑讲坛”30多期,开展送戏下乡下基层活动4410余场、“戏曲进校园”活动29场、中原文化大舞台17场,组织“放歌新时代”文艺小分队基层巡演60余场,农村电影放映25368场。
文脉涌新潮 文化遗产保护有力
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2018年,我市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及建设进展顺利。《灵井“许昌人”遗址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评审通过,灵井“许昌人”遗址核心区的展示效果将初步显现。
2018年,我市争取中央级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1000多万元,市财政落实专项资金400多万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完成了许昌春秋楼·钟鼓楼维修、三券桥维修等1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和汉代绿釉陶水榭等藏品修复工作,组织开展第八批国保申报工作,我市遴选的15处古迹顺利通过省文物局初审,获得申报资格。
我市深入开展文物安全整治,部署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整治文物法人违法等四个专项行动,共排查文物文博单位311处,排查安全隐患162处,其中立行立改149处,限期整改事项均已建立整改台账;公安机关已侦破文物案件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人,其中文物逃犯6人,B级通缉令逃犯1人,打掉团伙2个6人;缴获国家三级文物5件、一般文物5件;文物、公安、工商部门联合检查工艺品经营户554家,暂扣疑似出土文物70余件。
2018年,我市加强对县(市、区)考古工作的业务指导,不断完善前置考古工作机制,提高考古质量,完成文物勘探项目77个,考古勘探面积383万平方米;完成8个项目用地的考古发掘任务,发掘总面积1300平方米,出土文物1300余件(套),制作标本100余件。
沃土孕文采 文化工作融合推进
春风拂面人心暖,文化工作百花开。近年来,伴随国家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号召,我市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市在全省率先设立市级“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奖励扶持资金”100万元,激发了院团和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演出热情。创作排演了戏剧《曹操与蓝莺儿》《百花谷》《丑娘》等,围绕《倒霉大叔的心事》进行剧本创作,推动方言话剧《风雨好喜来》进行创排。组织《灞陵桥》《丑娘》《望母塔》《幸福院》四个剧目申报国家艺术基金扶持,《望母塔》等五个剧目申报省政府专项资金购买项目。我市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上门女婿》获得省曲艺“牡丹奖”金奖,《灞陵桥》《丑娘》参加第八届黄河戏剧节分获剧目金奖、银奖,小品《扁担湾的笑声》受邀参加央视三套“我爱满堂彩”节目录制,小品《问心无愧》《高效率的爱》相继在央视三套播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将文化战略、文化定位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对文化产业发展也提出全新的定位。
2018年,我市制定印发2018年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攻坚工作方案、《许昌市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攻坚考评办法(试行)》,召开全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推进会,有力推动产业转型末端落实,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明确的31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中,9个已基本建成或部分完成,7个正在实施,8个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
我市继续巩固和发展三国文化、钧瓷、发制品特色产业优势,中央文化资金资助的钧瓷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项目主体已建成,争取省文化专项资金360万元扶持“钧瓷类日用瓷研发与生产项目”“天目瓷生产技艺传承保护与创意设计项目”“钧窑非遗文化游购长廊项目”等项目。积极助力钧瓷、发制品等文化企业发展,河南大宋官窑股份有限公司、许昌瑞雅发饰有限公司被确定为2018年市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周家钧窑、许昌瑞美真发股份有限公司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七批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我市还成功举办2017—2018年“魅力许昌”文化创意大赛,挑选出优秀作品于第十二届三国文化周期间在市博物馆举办文化创意大赛精品展。
文化凝聚向上能量,推动许昌文化繁荣发展,是在为这座城市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灵魂。许昌这片极具文化底蕴的厚重沃土,以昂首阔步的自信形成文化自觉,打造中原文化高地,绘制全新的文化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