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子建
说起扶贫帮扶责任人杨辉,鄢陵县马栏镇东司家社区居民司配军打心眼儿感激:“要不是杨主席,俺女儿也不会到县城上班,现在每月都有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一家人生活有了着落,俺一家人都很感激她……”
帮助司培军的女儿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增收脱贫,仅是杨辉为贫困群众办的众多惠民实事的一个缩影。2016年8月,县妇联副主席杨辉先后被组织派往马栏镇胡中社区、东司家社区开展驻村精准扶贫工作,两年多来,她扎根精准扶贫一线,当好扶贫政策的宣传员、致贫原因的分析员和精准扶贫的服务员,努力为群众办更多惠民实事,让贫困群众感受到扶贫政策的温暖,树立生活的信心。
“我觉得,精准扶贫就是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扶贫工作。”谈到对精准扶贫的理解,杨辉说,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一定要访贫因、挖穷根,认真了解贫困户的真实需求,再结合扶贫政策,为他们找出一条行之有效、可持续的脱贫之路。
45岁的司培军因精神疾病无法外出务工,一家人的生活和4个孩子的学业全部依靠其妻在工地打工挣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司培军的妻子两年前不慎摔伤,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司培军家可享受国家相关扶贫政策,但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出路。”杨辉说,她了解到司培军家的情况后,先安抚司培军夫妇的情绪,劝说他们让适龄孩子就学,然后根据孩子们的意愿,帮他们联系技工学校,实现他们早日就业挣钱为家庭分担的心愿。
看到社区3位贫困母亲常年饱受疾病折磨,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的状况,杨辉积极与市妇联联系,争取到了贫困母亲救助资金,使她们每人获得了1000元的救助资金。“我想力所能及地帮助她们,看到她们欣慰的笑容,我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杨辉深情地说。
“在物质扶贫的同时,绝对不能放松对贫困户的心理疏导和思想安抚,思想引领助脱贫。”杨辉说,胡中社区贫困户刘金彪家里有两口人,儿子前几年因病去世,妻子患有慢性病。家庭的变故和重担,让刘金彪感觉生活没有希望,见人“不抬头、不说话”,破罐子破摔,情绪十分低落。
看到刘金彪的情况,杨辉感觉到,只有让他重拾生活信心,才能帮助他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脱贫。此后,杨辉经常和社区干部一起到刘金彪家与其拉家常,给他讲解扶贫政策。同时,杨辉和社区干部帮助刘金彪把小院地面全部硬化,并使出门道路与主干道相连。此外,由于7.05亩土地被流转,刘金彪每年可收到土地流转金7205元。在杨辉耐心、细致的帮助下,感受到关心和温暖的刘金彪终于重拾自信和生活的希望,现在走路腰板硬了,待人也热情了,好像是彻底换了一个人似的。
杨辉告诉记者,扶贫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通过精准帮扶贫困户,成功实现脱贫致富,感到很有成就感。“只要在这个岗位上,我就要尽心尽力为贫困户多办实事,努力让乡亲们过上富裕生活。”杨辉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