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新闻

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 刘晓敏 通讯员 靳塬统

“妈妈,快过年了,你和我爸回来不?”“再等几天我们就回去了。你在家听老师和奶奶的话……”1月19日,在禹州市花石镇观音堂小学“留守儿童之家”,五年级学生韩天瑞正给妈妈打电话。

当天是观音堂小学留守儿童给父母通电话的日子,想爸爸妈妈的同学都可以到“留守儿童之家”,用学校的电话跟爸爸妈妈打电话。“我们学校共有186名学生,其中103人是留守儿童。为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校于2016年秋季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每月组织留守学生给家长通一次电话,以减轻他们对父母的思念。”观音堂小学校长王变变告诉记者。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缺位现象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使留守儿童能够在关爱中快乐成长,观音堂小学以“留守儿童之家”为载体,采取了一系列的精准帮扶措施,有效弥补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除每月组织孩子们给父母通一次电话外,观音堂小学的老师还扮演了“妈妈”“知心姐姐”的角色,让留守儿童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

去年12月22日冬至那一天,观音堂小学专门组织留守儿童包饺子,全校师生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开心不已。“真好吃!好长时间没吃过手工饺子了,和妈妈包的一样好吃!。”吃完一碗香喷喷的饺子,五年级学生浩浩(化名)开心地说。

去年暑假,怕留守儿童在家缺乏看管,观音堂小学全体老师不放假,和郑州轻工业学院的志愿者一起,举办绘画、舞蹈、音乐、书法等兴趣班,组织留守儿童到校免费学习。这样,既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又确保了孩子们的暑期安全。

为解决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不会辅导作业这一难题,观音堂小学老师中午不休息,义务辅导留守儿童下午上课前的作业,下午放学后又辅导孩子们的家庭作业。“平时,一旦有哪个孩子生病了,老师都会第一时间带他去看病,给孩子量体温、倒水吃药等。前不久,五年级学生韩天瑞得了急性阑尾炎,班主任董艳丽每天放学后带他去诊所打针,直到痊愈。”王变变表示。

2017年,参照建档立卡户精准帮扶模式,观音堂小学将学校留守儿童按班级及住址区域划分,切实做到每位老师都有帮扶对象,每个留守孩子都有帮扶人。该校校长王变变主动承担起了6名家庭贫困且是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

三年级学生糖糖(化名)的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奶奶靠捡废品补贴家用。糖糖因在家做作业时没有台灯而导致视力严重下降。了解这一情况后,王变变立即买来台灯、彩笔、文具盒、作业本等学习用品送到孩子家中。糖糖的奶奶激动地握着王变变的手说:“谢谢王老师,您对孩子真的是太好了,有您这样的老师是孩子的福气!”

“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呵护,作为学校应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教育及关爱的责任。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关爱渠道,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温暖。”面对家长的感激,王变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