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社会新闻

小米香飘致富路

本报记者 孔刚领 通讯员 王书成

“这儿的石磨小米,吃着香。前不久,我在这里买了一些,今天和朋友一起专程来这里买小米。”近日,记者在禹州市无梁镇大木厂村采访时,恰好碰到许昌市民刘女士等人在该村“扶贫车间”购买小米。

在“扶贫车间”,电机带动石磙在大磨盘上不停地转动,金黄色的小米顺着碾盘徐徐而下。接着,经过电子筛选机精选的小米被真空包装入库。

“我在镇党委、镇政府、村‘两委’的支持下,成立了大木厂村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花米经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该村党员刘书亭说。

大木厂村地处禹州市西部山区,由大木厂、回龙池两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组成,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为给村民谋取更加长远的发展良策,2018年春季,无梁镇党委学习借鉴外地“春谷油菜”种植模式,延伸谷子种植产业链条,决定引进春看菜花、夏榨菜油、秋收谷子、冬碾小米的“花米经济”模式。

为了消除群众的种植疑虑,大木厂村党总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动员党员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就这样,刘书亭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头种植谷子上百亩。为了帮助农民解除后顾之忧,他投资20多万元,购买了谷子深加工设施。谷子收获晾干之后,村民们陆续来到刘书亭的加工点,把谷子送过来称重,接着就能拿到现金。

“2018年,无梁镇种植谷子600亩,涉及大木厂和观上两个村。开播墒情好,风调雨顺,谷子长势喜人。尤其是7月下旬,天气干旱,谷子抗旱、耐瘠薄的特性被充分体现出来,亩均产量在250公斤以上,亩均收入1000元以上,共带动20户贫困户增收。”该镇党委副书记何思源告诉记者。

“我们家有近6亩地,往年种的是玉米、小麦,扣除买化肥和请人犁地的费用,一年下来挣不到钱。去年,我们家种了3亩谷子、2亩多小麦,光卖谷子就挣了5000多元。”该村贫困户许新霞说。

“我们依托公司建立加工厂,注册了‘禹田米语’这一商标,统一收购村民种植的稻谷和菜籽,深度加工,包装上市,和柴鸡蛋、蜂蜜、蒲公英茶等一起成为大木厂村的特色农业产品。” 刘书亭说。大木厂村初步探索出了“春谷+油菜”循环种植模式的“花米经济”脱贫路径。“米”香不怕巷子深。我们的小米采用绿色有机传统种植,石磨碾米,熬煮后口感极佳。目前,该村生产的小米已经在网上热销。

近年来,刘书亭投资近200万元,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他在承包的荒山上种植果树、散养柴鸡、加工蒲公英茶。产业旺了,山青水绿了,群众的腰包也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