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晨 通讯员 马聪
2018年,我们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
这一年,我市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115.5%、140.1%、129.4%,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
这一年,我市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五项社会保险参保862.75万人次,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15.65亿元。
这一年,我市人才队伍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放管服”改革、行业扶贫等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这是一份暖心的民生“成绩单”,见证着我市人社部门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遵循,折射出新时代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
“去年,市人社局认真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力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织密织牢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网,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均超额完成序时进度,为全市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市人社局局长杨宏杰说。
就业优先 就业创业局势平稳
人民群众是否安居乐业,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政治稳定。
数据显示,2018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7.3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3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7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5.18万人,2.29万人参加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115.5%、140.1%、129.4%和114.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9%,低于4%的年控制目标,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
这来之不易的成绩,离不开全市各级人社部门的辛勤付出。
在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上,市人社局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9亿元,向4类创业群体发放一次性开业补贴76.5万元,举办了许昌市创业创新大赛暨河南省豫创天下创业创新大赛许昌分赛、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建等活动,评选认定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等示范单位31家。
在扎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上,市人社局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组织了青年英才“创业新星”选拔活动,对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登记并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全市共登记毕业生2704人,就业率在85%以上;向市属2所高校330名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49.5万元,启动2018年“三支一扶”和政府购岗计划,招募高校毕业生90人;新认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单位60家,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单位总数达到230家,共发放就业见习补贴272万元。
为强化职业能力培训,市人社局全面贯彻落实《河南省职业培训条例》,以大中专学生、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为重点,把培训班办到乡镇,把培训技能送到乡村,共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8329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2873人、创业培训8086人,发放各类培训补贴1750万元。
市人社局针对困难群体就业问题,通过转移就业实现脱贫,共统计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8088人,实现转移就业24054人,就业率85.6%,完成省定转移就业率80%的任务;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对“零就业家庭”实行托底安置3154人。
此外,市人社局还积极开展企业用工调查和用工需求监测,探索跨区域就业合作新模式,2018年累计举办招聘会230场次,服务企业8920家次,提供就业岗位24万余个,服务求职人员22万人次;同时,组织我市重点企业赴大中城市、重点高校开展定向招聘,为我市名优企业成功引进各类人才2121人。
统筹城乡 社保水平稳步提高
2018年,市人社局把社保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市社会保障水平。
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参保862.75万人次,较2017年增加4.5万人次;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15.65亿元,支出114.31亿元,基金支付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卡发放395.2万张,完成年度发卡任务的100.3%。
社会保险制度持续完善。去年,我市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率政策全部落实到位,累计为企业减负3.96亿元;同时,建立健全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激励机制。自2018年1月1日起,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82元提高至100元。
2018年,我市参保人员待遇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29元,实现14连增;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33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月基础养老金提高至100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490元;自2018年10月1日起,失业保险标准由1376元/人/月提高至1520元/人/月,涨幅达10.5%。我市医保药品目录范围持续扩大,药品数量达到2890个;乳腺癌门诊靶向药物治疗等25个门诊病种被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范围,重特大疾病门诊病种由原来的10种增加到35种。市人社局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就业防失业功能,利用失业保险发放创业补贴、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稳岗补贴共计361.34万元,惠及职工7976人。
2018年,我市信息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保卡应用目录开通率超过95%,首批完成持卡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社保卡发放养老金待遇等工作。按照《“许昌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市人社局开通了“许昌人社”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公示公告、政策解读等信息;开发了“许昌市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养老金在线查询”“毕业生报道档案查询”等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厚植优势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人才向来被称为“第一资源”,只有拥有知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和发展潜力足、社会贡献大的发展型人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去年10月27日至28日,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在郑州召开,我市组织近百家重点企业、24家事业单位和2家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参加了此次大会。会上,我市共收到人才简历2131份,达成引才意向1058人。
想要用好人才,人社部门就要搭好人才成长的平台。去年,我市投入资金193余万元,建成了许昌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引进了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寰球人才交流中心、智联招聘、郑州博思人才等4家专业人才机构,开展高端人才引进合作;搭建了“人才找岗位”“企业找人才”数据库,建立了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队伍,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宣传、政策咨询、人才引进、信息发布以及待遇落实、人才联谊等综合性、多样化的服务。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成为全省第一个专职服务高层次人才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了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的有形化、窗口化、阵地化。
在人才培养上,去年,市人社局完成了第二批高层次人才身份认定、“许昌英才计划”第二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评审,认定高层次人才350人,发放高层次人才安家费、生活津贴716万元;同时,选拔推荐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候选人5人和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候选人7人;评选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人和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7人;成功推荐2人享受专业技术人才政府特殊津贴、1人享受高技能人才政府特殊津贴。
此外,市人社局还积极引进国外智力,为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河南龙源花木有限责任公司等16家单位引进外国专家33人。
规范管理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市人社局把解决好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确保我市人力资源市场秩序规范有序,去年,市人社局积极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扎实开展了用人单位书面材料审查工作,对用工单位信用等级进行评价,共评定出A级企业115家、B级企业175家、C级企业5家,发布劳动用工红黑榜6期,对152家违法失信用人单位实施了联合惩戒。此外,该局还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等大型专项检查,检查各类用人单位2614家,涉及劳动者15.7万人,追回拖欠工资2236.7万元;加大调解仲裁与信访稳控工作力度,依法处理劳动争议案件1468起,法定时效内结案率100%,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3237.2万元;接待群众来访1377批2760人次,处理各类信访案件227件次,办结率100%;稳妥推进企业破产改制工作,对一林纸业、市农机公司、华仁制药、市副食品公司2352名职工审核安置费7391万元,保证了改制过程中职工队伍的稳定。
“2019年有机遇也有挑战。”杨宏杰表示,“下一步,市人社局上下将立足工作实际,坚持就业惠民、社保安民、技能强民、增收富民、服务便民,推动人社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