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伟峰 通讯员 赵鸽 彭博
“村干部为群众服务居然还要收取‘跑事费’,太气人了!他们被查处真是大快人心!”得知本村包括村党支部书记在内的4名村干部因违规收取群众危房改造“跑事费”等问题被查处,建安区小召乡段桥村的村民们拍手称快。
2018年,许昌市纪委监委以“密切党群关系,厚植党的执政基础,当好群众贴心人”为出发点,在全市深入实施“连心工程”,精准发力严惩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去年以来,共排查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线索1651件,立案788件,处分1039人,以案件查处的实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市纪委监委主动作为,推进实施“保障脱贫阵地化、扶贫事项公开化、案件核查多样化、监督执纪立体化、警示教育常态化”五项机制,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纪律保障。2018年,我市共查处扶贫领域违纪问题115件,责任追究240人,党纪政务处分99人,组织处理151人。
围堵大门、迫使停产、敲诈勒索……禹州市浅井镇浅井村一面粉厂负责人陈某曾深受“村霸”欺凌之苦。市纪委监委精准出击,惩恶“打伞”,2018年9月,浅井村党支部原书记周文建、村委会原主任宋西亭等8人因涉黑涉恶及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涉案党员被开除党籍。通报一出,周边群众奔走相告,陈某也松了一口气。
民心所向,胜之所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许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协调会安排部署,市纪委监委聚焦群众身边的涉黑涉恶腐败、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和扫黑除恶工作推动不力三类问题,开展问题线索“大起底”,发挥信访主渠道作用,敞开“大门”受理群众举报;建立扫黑除恶快速核查和涉黑涉恶问题线索双向移送机制,做到纪法贯通、法法衔接,严查涉黑涉恶腐败,坚决冲破“关系网”、打掉“保护伞”;将涉黑涉恶腐败及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问题纳入巡察工作重点内容。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查处涉黑涉恶腐败问题148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36人,组织处理25人。其中,查处涉黑涉恶腐败问题数和处理人数均位居全省第一,因扫黑除恶工作推动不力,党纪政务处分28人,组织处理14人。
为回应群众关切,市纪委监委还探索实施了“互联网+监督”信息化工作模式,建立由县(市、区)纪委监委包村干部、乡(镇、街道办事处)纪委负责人、村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微信连心群”,强化决策事项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试点推广“掌上村务”手机App,实现村务党务“掌中看”、意见建议“掌上提”、解答反馈“掌上回”……这些“指尖上的公开”,让群众监督插上科技的“翅膀”,有了实在的抓手。
与此同时,市纪委监委出台并实施《基层纪委履职考评暂行办法》和《考评工作方案》,激发乡镇纪委工作活力。2018年,全市乡镇纪委共查办案件253起,较去年同期增加40%,乡镇纪委办案率达到100%,消除了“零办案”。
深化“连心工程”,就是要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通过倾听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信心、信任和信赖。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赵文峰表示:“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在哪里,‘连心工程’就要‘修建’到哪里,让党心和民心心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