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走黄河

——摄影家李金河的黄河摄影之旅

高峡出平湖 李金河 摄于一九八五年

李金河近照(资料图片)

黄河纤夫 李金河 摄于一九八五年

□本报记者 王增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时隔34年后,当摄影家李金河重新整理那些珍贵的壮丽黄河风光和沿河风土人情的照片时,还会回想起他和几位同行青年身背步枪、伫立于黄河源头,欣赏着满目青草鲜花与平静的水面融为一体的场景。

初春时节,记者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李金河拍摄的与黄河有关的照片,了解到这是李金河在1985年徒步前往黄河源头时拍的。在朋友的介绍下,记者前往禹州,听李金河讲述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没有想到,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时候的我是个搞摄影的年轻小伙儿,而今已经是渐生白发。因为想要出一本书,所以我系统地整理了一下当年拍摄的照片,很多场景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李金河说,那一年,他28岁,是一个爱好摄影的年轻人,凭着一腔对母亲河的热爱,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踏上了难忘的旅途。

1957年出生于禹州的李金河自小就喜欢美术,但在那个年代,李金河并没有多少练习画画的机会。高中时期,李金河遇到了一位教历史的老师,那位老师大学学习的是美术专业,书架上有不少美术类书籍,李金河一有机会就借来看。后来,他只要听说附近有擅长画画的人,就会主动登门求教。

1976年,李金河高中毕业,经常背着画夹在家附近画画。一位驻村的公社书记知道了他,就有意识地观察他。他在李金河住的窑洞里看到了不少素描作品。不久之后,他推荐李金河到县城的防疫站工作。当时,禹县防疫站成立了美术宣传科,专门负责画防疫知识宣传画。1977年,李金河顺利考入许昌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班并于次年入学,专门学习美术。1980年,大学毕业的李金河重新回到防疫站工作,并接触到了照相机,开始了摄影工作。

“后来,我认识了禹州诗人张真宇(郎毛),还结识了开封《东京文学》杂志社的一些朋友,发表了一些摄影作品。1984年,张真宇和诗人孔令更等朋友商量着要徒步走黄河,这激发了我很大的兴致。可能那个年代的人们心中都有一个雄壮的梦想吧,徒步黄河成为我心中的一个目标。那年冬天,张真宇和孔令更先一步出发,从开封兰考正式踏上了徒步黄河之旅。而我并没有立刻跟随他们出发。”李金河说,他们两个都是诗人,可以随时出发,自己是搞摄影的,有很多准备工作需要去做。

李金河先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并开始筹钱购买照相机、胶卷。那时候李金河已经结婚生子,他想尽办法购买了“美能达”牌、“海鸥”牌和“孔雀”牌共3部相机。1985年5月,李金河赶到内蒙古临河,和张真宇、孔令更会合,踏上了自己的旅程。

“说来奇怪,我小时候有一本日记本,上面有一艘小船漂流在河上的场景,我就会从这个简单的画面想象宽广的黄河会是怎样的景象,是否真的从天上奔腾而来。我们几个会合以后,就一同上路,当时我们给这个小团队起了个名字,叫‘黄河文化青年徒步考察团’,还制作了一面旗子。”李金河说,在他们中,有人用文字,有人用图像,真实记录着旅途中的各种见闻。

在李金河的认知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面貌和两岸人民的生存状态,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质。出发之前,李金河参加了在河南林州举办的摄影培训班。这个由朱宪民等摄影名家举办的培训班,对他启发很大,他想通过徒步黄河这趟旅程,用镜头记录下与黄河有关的不同景象。

“在徒步黄河的旅程中,我们会选取一些能够代表黄河文明的城市、村镇,深入考察和体验。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吃住在当地百姓家中。一路走来,人们都很热情。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我们住在牧民家中,和他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那种生活经历,至今难忘。”李金河说。

风餐露宿、曲折前行,几个人谁都没有停下脚步。令李金河至今难忘的是发生在险恶黄河峡谷的经历。“当时,我们到达黄河宁夏段的青铜峡大峡谷附近,沿着河进了山。随着渐渐深入,我们发现路越来越难走。再往前走,竟发现没有路了。观察之后,我们发现在前方大概1公里陡峭的峡谷中出现了河滩,可以行走。可是,怎么过去呢?张真宇他们两个下到了河中,如果河水不是特别深的话,他们打算涉水过去。可下水后发现河水很深,根本不行。我们又计划往上爬,爬到山上绕过去。我们越爬越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上的石头被太阳晒得越来越热,我们爬不动了,上不去也下不来。我们扔掉了洗衣粉、小锅等东西,继续往上爬。后来,我们发现了一段被洪水冲刷出的水沟,水沟的尽头离黄河滩就不远了。我们商量着滑下去,但又不清楚下方的具体状况。犹豫之后,我决定不爬了,要滑下去,因为我背着相机等装备,实在是太重了,根本爬不动。我把搭帐篷的塑料布裹在身上,闭上眼睛、心一横就滑了下去。等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已经到达黄河滩。虽然身上被划出了很多血迹,但劫后余生的感觉,让我心情畅快。我冲进河水中,喝水、冲洗,等他们也下来后,我们大声地唱起歌来。”李金河说。

在峡谷中穿行的三人,寻找着新的道路。他们在黄河滩上睡了一晚,第二天走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找到出去的路。饥饿的三人突然间发现了一只母羊带着三只小羊。“我们想如果能够抓住一只羊羔,找点儿柴火烤着吃掉,一定可以补充体力。我们就开始追羊。追着羊曲曲弯弯就进入了一条山沟,竟然发现了一条路。在那种状况下,我们真是觉得太神奇了。”李金河说,三人沿着路发现了几个挖虫草的人,他们给了三人一些干粮和水,并说前边就有村子。

在旅途中,有一个人加入了这支小队伍。他们于1985年8月到达了黄河源附近。凭着黄河水利委员会和省文联等单位开具的介绍信,几个人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武装部借出了一把步枪和30发子弹。在那个民风淳朴的年代,这种事情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在现在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

微风吹拂,草青花香,当真正到达黄河源头的时候,李金河感受到的不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而是无比的平静。李金河支好三脚架,调好焦距,设定好了相机,四人一字排开,在自动快门“啪”地一声中,留下了一张纪念性的照片,位置是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玛曲曲果的黄河源碑。

从黄河源回来,李金河独自一人从张真宇和孔令更出发的开封兰考走到了他们会合的内蒙古临河。1986年,他们又一同从兰考出发,走完了从河南到山东这段路程,真正完成了徒步黄河的壮举。

这趟旅程,李金河收获了大量的照片。他先是在禹县文化馆举行了摄影展,后又在郑州举办了更高规格的摄影展。他的摄影作品不仅在很多重要摄影展上入展、获奖,还曾走出国门,出现在日本东京的摄影展上。1986年,李金河被选拔进入武汉大学,接受了为期两年、更加专业的摄影教育。

此后的多年间,李金河还是会到黄河两岸不同的地区走一走、看一看,在城镇风貌的变迁和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中,了解感受了时代发展带给黄河两岸的深刻印迹,也遗憾于黄河生态的恶化。

“当年的这些摄影作品,已经成为一段历史的记忆,反映着那个年代的时代风貌。如果说那一趟徒步黄河有什么意义的话,也许真实的记录就是它的意义所在吧!”李金河说,此后的生活中,他提前退休,办过工厂,当过‘北漂’,还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过一年,经历着生活带给自己的不同滋味,有遗憾,但并不哀叹,对生活充满着期待。

黄河浩荡贯长虹,浪泻涛奔气势雄。徒步黄河,成为李金河终生难忘的独特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