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新闻

半个世纪的“疙瘩” 被第一书记解开了

本报记者 孔刚领

“我们本来准备找电视台‘金牌调解’的,没想到50多年的‘疙瘩’刘书记给我们解开了!”3月10日,禹州市磨街乡马垌村村民李某生握着驻村第一书记刘建伟的手激动地说。

原来,该村村民李某臣与李某生两家有一起经济纠纷,多年来,为此事闹得脸红脖子粗。事情还得从56年前说起。

1963年,李某臣受雇佣干活儿68天,当时每天工钱1元,李某生的父亲未及时支付李某臣的务工收入68元。第二年李某臣催要欠款时,李某生的父亲已经支付12元,剩余56元一直未偿还,其间李某臣多次催要,李某生的父亲因李某臣索要金额较大,一直未达成一致。

李某生的父亲于2018年8月去世后,李某臣找到李某生催要欠款。

“当年两位老人为这起经济纠纷闹得生分,矛盾一直没有解决。父债子还,理所应当。可怎么去妥善解决呢?”李某生心里一直在思量这件事。于是,他便邀李某臣一起来到该村党群服务中心,第一时间找到刘建伟寻求帮助。

刘建伟经过详细询问得知,两家的经济纠纷已经半个多世纪,为此影响了邻里关系。刘建伟当即叫来了该村党员“一编三定”矛盾调解组组长岳国献和文明建设组组长李国卿,在两位老党员的帮助下,刘建伟开始解这个棘手的“疙瘩”。

调解中,李某臣观点是,对方还有56天的工钱未付,虽然当年每天1元报酬,因欠款时间太长,应考虑物价上涨因素,按照现在每天100多元的工钱计算,应该再付6000元;李某生则认为,父亲生前欠款56元,考虑到邻里关系,他愿意承担债务,可对方却索要6000元,他只愿意支付500元。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调解陷入僵局。刘建伟拿起手机,拨通了专业律师的电话,就这个问题咨询了相关法律法规。

接着,刘建伟又开始了第二轮调解,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开导,双方在原来的基础上各退让一步,亮出自己的底线。李某臣认为欠款和利息金额合计最少3000元,李某生则最多愿意出1000元。

看到双方都退让了一步,刘建伟觉得这个矛盾开始缓解了。他当机立断,开始对双方进行单独调解,说服双方再退一步。刘建伟告诉李某臣,按照法律规定,应该谁主张谁举证,李某臣没有借条,又没有认证,李某生认可并愿意承担父辈欠款,单就这种诚信行为来讲,坚守信用就是社会正能量,应该值得表扬;再说,索要金额太高,当时56元,现在索要6000元,没有科学依据;还有,已经超出诉讼时效,债务方只是从维护和谐邻里关系角度出发适当还款。经过耐心说服,李某臣把索要金额降低到2000元。

针对李某生,调解人员耐心沟通,对其愿承担父辈欠款的诚信行为,给予了充分肯定。刘建伟语重心长地告诉李谋生,为了邻里关系,虽然父辈存在经济纠纷,但晚辈不应因此产生太大矛盾,应以大局为重,和谐相处,营造良好的乡风民俗。

为了成功调解这起矛盾纠纷,刘建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又动员矛盾双方懂法的近亲属做工作。两天后,他们再一次来到刘建伟的办公室,通过调解,双方握手言和,一致同意以2000元了结此事。

在刘建伟等人的见证下,双方签订谅解协议。承诺以后不再因此事产生矛盾纠纷,历时56年的矛盾纠纷得到圆满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