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过去人们的生活写照。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织补业赋予了新内涵。
在市区北大街有一家老字号绣花店,如今已有27年。这家绣花店,面积不到10平方米,空间被充分利用,墙壁上挂着各种颜色的线头和拉链,熨烫台上堆放着顾客待织补的衣服。
店的主人袁保梅原是许昌童装厂的一名职工,现年58岁。为了带孩子和照顾家里的老人,她不到30岁就停薪留职,然后开了这家保梅绣花店,以绣花和织补衣服为主。
织补不像缝补,要从原衣服上取线,根据布料的纹路或是毛衣织法一根线一根线地接上、补上,织补得好的衣服,肉眼很难看出。
袁保梅认为,想成为好的织补师傅,只有不断了解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织补方法,才能补出让顾客满意的衣服。
在日常生活中,衣服的破法各种各样,袁保梅根据衣服上洞口的大小、形状和衣服的款式、颜色来确定修补方法的,该织补的织补,该绣上花或树叶、字母的就绣,总之不管多难补的衣服,送到她这儿都能迎刃而解。
袁保梅对顾客总是笑脸相迎,再加上她收费合理,活儿做得漂亮,来她店里修补衣服的顾客越来越多,生意日益兴隆。
顾客美名相传,保梅绣花店的名气越来越大,连禹州、长葛、鄢陵等地的一些服装店、干洗店都来找她帮忙。
让她记忆犹新的是,2000年婆婆和母亲都住院了,绣花店里的活儿非常多。白天,她两个医院来回跑伺候老人,晚上回到家成夜赶活儿,还要操心儿子的吃喝拉撒。
“那一年,我才40岁,鬓角已经全白了。现在想想,也不知道那时咋熬过来的。”袁保梅说。
在她眼里,织补是用手艺说话的,补完的每件衣服都是她的作品,顾客在看到衣服点头的那一瞬间就是她最开心的时刻。
保梅绣花店名声大了以后,市区和周边县市的下岗女工先后慕名到店里学习绣花和织补手艺,这些年她先后带过100多名学员。看到自己培训后的学员一个个学有所成,都能挣钱养家,她打心眼儿里为她们高兴。
在开店的这些年里,袁保梅每天都是从早上七八点开始忙活儿,一直干到晚上。“儿子闲的时候,看到我太累,就会帮我干一些活儿。”袁保梅说。
“有些不能织补的衣服,可以在破旧的地方绣上图案来装饰。”袁保梅说着从身旁的袋子里拿出一件裙子,破洞的地方有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不但丝毫看不出破洞的存在,而且为衣服增色不少。
但也有一些老旧衣服承载着记忆和情感,顾客用织补这样的方式,留住了一份念想、一份情谊。在袁保梅的织补生涯中,也帮顾客补过一些有特殊意义的衣服。
一次,市民陈春菊把一件珍藏了50年、被蛀了几个破洞的嫁衣拿到保梅绣花店修补,以找回当年与丈夫新婚的感觉,和对母亲的思念。袁保梅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帮老人补好了这件衣服。当这位老人拿到几乎看不出补过痕迹的衣服时,眼里泛起了泪花。
谈起今后的打算,袁保梅表示,虽然靠这门手艺挣钱,但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感到很有成就感,她将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