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2019两会专页

民生暖政敲开“幸福之门”

——市政协委员热议我市重点民生实事落实情况

本报记者 孔刚领

“看得见的民生实事、可触摸的民生温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显示,我市城市宜居度全省第一,居民获得感指数全省第一,居民幸福感指数全省第一,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全省第一。”昨日,市政协委员张金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了解到,“民生”依旧是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缓解大班额、破解就医难、改造老旧小区、整治交通秩序……2018年年初,市委、市政府着眼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确定了“2018年十件民生实事”,向全市人民立下一份庄严的承诺。

“有诺必践,一诺千金。2018年我市交出了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民生实事‘桩桩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民生暖政敲开‘幸福之门’。”委员们普遍认为。

关键词:群众关注 百姓受益

民生改善要见到效果,真金白银就要用在“刀刃”上,从改造老旧小区到破解就医难,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让老百姓受益匪浅。

“我市选择民生实事遵循了‘群众关注、百姓受益,指标量化、当年完成’的原则,每一件都是老百姓最直接的需求。”市政协委员王伟芳说。

市政协委员吴良认为,我市每年确定的民生实事,在数量上“精”、在分量上“重”、在内容上“具体”,隐含着一条“惠民便民”的脉络。

十件民生实事的内容各有侧重,有的是兜保障之“底”,如提高特困群体生活补助标准;有的是救民生之“急”,如实施“厕所革命”让“方便”不再难;有的是筑公共服务之“基”,如新建中小学缓解大班额问题……一件件、一桩桩都紧扣群众需求、回应市民期盼。

不少委员认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水涨船高”。准确把握民生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我市顺势而为,把民生实事办到百姓的心坎上。

“办好民生实事,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关系群众利益,关乎百姓幸福。”市政协委员蔚钟声说,民生连着民心,要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担当破瓶颈、以实干解难题,兑现庄严承诺。

关键词:实事办好 温暖民心

“2018年,我市办成了一批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好事: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深入实施,2018年又新增学位1.6万个;一批百城提质项目陆续建成投用,一批老庭院、老街道、老厂院、老市场相继得到改造,市区供热期由3个月延长到4个月;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加快建设……”提起2018年的民生实事,市政协委员张保化娓娓道来。

“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件实事非常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离家近,看病方便,价格也便宜。”市政协委员张志军说。

小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是城市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大“网格”的基石。如今,市区居民出门15分钟就能找到一家基层医疗单位,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打造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获得央视点赞。

民生实事要办好,需资金,更需用心。我市通过思维创新,以“有解思维”破解就业难题,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自2018年以来,城镇新增就业15.6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6.2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通过制度创新,我市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老百姓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形式虽然多样,核心始终如一。我市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抓好民生工作,持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关键词:好事办实 赢得民心

我市把一件件实事做到了百姓的心坎上,把一项项承诺落实为真正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随着民生不断改善,一座更加宜居的城市、一种更加美好的生活正悄然走来。

2018年,围绕城市交通建设、农贸市场改造等需要巨资的民生实事,我市夯实责任,一抓到底。同时,我市针对背街小巷道路硬化、无主庭院环境整治、街头公厕管理等“小事”,也立下“责任状”、订下“目标书”,从点滴细节抓好落实。

2018年,我市十件民生实事成绩亮眼:实施老旧小区“四改一增”工程,119个老旧庭院美丽“蝶变”,惠及10余万居民;建成了20个食品安全放心超市,让市民“拎起菜篮放心,围着餐桌安心”;69个城市主要路口“电子警察”全面升级,破解交通“堵局”……“一系列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情’,饱含着党和政府的‘大温暖’,如同涓涓细流滋润民心,把沉甸甸的‘民生大单’变成了暖人心的‘民生大餐’,让群众感受到了‘大幸福’。”市政协委员孙邈说。

“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我市不断书写着民生发展的新篇章,也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有品质、更加幸福!”市政协委员陈豪杰说。

一枝一叶总关情。委员们认为,市委、市政府围绕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想,在民生热点痛点难点上精准施策,在关键要害处靶向发力,切切实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实在在提升500万许昌人民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