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襄城县教育攻坚

扣时代发展脉搏 谋教育品质发展

本报记者 罗校远 任佳琼 通讯员 张晓沛

襄城县召开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动员大会

襄城县举办师德演讲比赛

襄城高中“诗教工作先进单位”授牌仪式

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校长助理一行赴襄城县三高访问

市三年攻坚考核组考核襄城县三年攻坚工作

襄城县文昌小学东校区

核心提示:

2017年,市委、市政府吹响了“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解决教育资源不足、优质资源不均、教育质量不高问题”的号角。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襄城县委、县政府迅速行动,明确提出了“着力振兴教育,打造中原教育强县”的目标,并围绕“抓项目带发展、抓内涵促提升、抓改革求突破”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以“利用3年时间打造5所省市级示范性高中,新建、改扩建60所中小学校,新建、改扩建20所幼儿园,创建20所精品学校”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程,坚持走教育优先发展、依托教育惠民生的发展道路。

实施“五大工程”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襄城县秉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把解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高水平、高质量教育需求作为重要的出发点,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品牌带动工程,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实施攻坚普及工程。继续推进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实施好2019年7个中小学、幼儿园攻坚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抓好14个已谋划教育重点项目的实施工作,全力优布局、扩容量,提升教育资源供给水平。

实施均衡优质工程。在积极推进4所城镇扩容项目、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基础上,围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7项资源配置指标、15项政府保障指标、9项教育质量指标等,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加快“智慧校园”建设进度,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水平。

实施品牌带动工程。持续推进“精品学校”创建等活动,力争再争创2至3所市级“精品学校”、6至7所县级“精品学校”;加强“一校一品、一师一格、一生一长”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实施学校特色创建行动,推动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育工程,加强首席校长、首席教师、首席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引领更多校长、教师、班主任实现专业成长。

实施人才强教工程。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并通过开展教师业务大练兵和比武活动等,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前启动2019年教师招聘工作,采取考核招聘、公开招聘等方式,招聘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310名,缓解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实施教育保障工程。依法落实“两个比例”“三个增长”,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等,建立教育专项资金预算拨付制度;完善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保障基础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公平。

抓内涵 促提升 三年攻坚成效显著

两年来,襄城县科学谋划、夯实责任,抓内涵、促提升,推动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2017年全市三年攻坚全年考核、2018年7月全市三年攻坚综合考核中,襄城县均荣获全市第一名。

教育供给持续增强。在全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作中,襄城县共承担市级攻坚项目建设任务43个,总投资8.3亿元。截至目前,已完工36个、正在施工4个、即将开工3个。项目竣工率83.7%,新增学位1.8万余个。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20所,着力解决农村孩子寄宿难问题,目前已全部完工。

教育发展更加协调。义务教育更加均衡。城区初中66人以上超大班额从2017年初的81%下降到25%,小学66人以上超大班额从2017年初的26%下降到4.6%;学前教育更加普及。全县民办幼儿园增加到145所,并新建公办幼儿园和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21所;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中债务得到彻底化解,高中、中职在校生规模达到1.6万人,职普比例逐步向省定标准靠拢;民办教育更加壮大,为全县群众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教育公共服务。

队伍建设更具活力。围绕“不忘初心 立德树人”师德主题,通过开展师德演讲和征文比赛、师德报告会、师德师风建设周活动等,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大力开展校长和教师培训活动,先后分两批举办中小学校长管理提升能力培训班,并举办了贫困村教师培训班、大学生村官转岗教师培训班、中小学体音美教师专项培训班等,培训教师1.5万人次以上,教师业务能力持续提升。

内涵建设提升明显。围绕三年攻坚的总体目标,积极开展“人民满意学校”创建、“精品学校”创建等活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目前,全县共创建“许昌市明星学校”1所、“许昌市精品学校”2所,“许昌名校”7所、“许昌市素质教育示范校”33所、“许昌市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86所,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大幅攀升。

教育质量连上台阶。2017年,襄城县高考一本上线达672人,较2016年增长了47%;中招方面,600分以上达519人,较2016年增长了109%。在2017年“市长教育质量奖”评比中,襄城县同时荣获初中教育成果奖和高中教育成果奖两个分量最重的奖项。2018年,全县高考一本上线达945人,同比增长率40.6%,创历史新高。在2018年“市长教育质量奖”评比中,襄城县成为全市唯一囊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教育质量奖的县(市、区)。

落实“四项制度”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018年,为实现课堂由“教”向“学”的成功转型,保障深度课改,推进教育内涵提升,襄城县进行“学本课堂”改革。在改革的同时,襄城县继续落实“四项制度”,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为振兴襄城教育、打造教育强县提供坚强保障。

落实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明确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是直接责任人、教务处主任是具体责任人,教研组长是学科教学质量的具体责任人,并层层签订教学质量目标责任书,传导质量提升的责任压力,在全系统营造“抓教育就要抓质量、抓教学就要提质量”的浓厚氛围。

落实教学质量监测和综合评估制度。依据《襄城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估方案》,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抽样监测、全员监测、学科竞赛以及教学常规管理、教科研、教学工作执行力、教师专业知识考试相结合的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体系,着力打造以质量监测为指挥棒、以综合考评为导向标,围绕质量抓管理、抓好管理提质量的工作格局。

落实教学质量奖惩机制。构建县长教育质量奖、乡镇长教育质量奖、校长教育质量奖三级奖励体系,依据教学质量监测、教学常规管理综合评估等,奖励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校长、教师、教育工作者;实行教学质量末位淘汰制度,凡在学年度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处于全县或全乡末位的乡(镇)、学校、学科,相关负责人当年不得参与评先、不得被提拔重用、不得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通过强有力的激励和问责,激发全县教职工抓质量的积极性。

落实教学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各学校的公用经费要主要用于各种业务活动,其中包含教学资料印刷、教学业务活动、教学研究活动、教学改革实验等的教学业务费,原则上不得少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45%;包含教师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的教师研修培训费,不得少于经费总额的10%;包含教学资源、办公用品、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的购置费用,不得少于经费总额的15%,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强大的后盾支撑。

推进“四项改革” 激发发展活力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宣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仍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最强音”。

2019年,襄城县将认真贯彻中央深化改革的有关精神,坚持与市委、市政府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决策部署“合拍共振”,以《许昌市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襄城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强县的意见》《襄城县振兴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导,创新思路举措,加快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在现有文昌小学教育集团、襄城县学前教育集团基础上,做好襄城县实验小学、库庄初级中学、一高初中部等教育集团的筹建工作,形成初中、小学、幼儿园三个学段一体推进、从城区向乡村逐步辐射的集团化办学推进模式,并扩大结对帮扶试点,组织市名校、市素质教育示范校等与薄弱学校、贫困村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快速提高薄弱学校、贫困村学校的办学水平。

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在实行教育工作分级、双重管理基础上,成立襄城县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完善教育工作评价机制和乡(镇)政府、县直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绩效考核办法,探索实施第三方评价县域教育发展及学校办学水平等制度,推动教育管、办、评分离。

推进校长职级制、教师“县管校聘”等改革。根据《许昌市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6个配套方案精神,完善襄城县校长职级制、教师“县管校聘”、教科研管理机制、教育督查巡察机制等专项方案,健全校长和教师竞聘上岗、动态管理等管理机制并抓好落实,激发教育发展内在动力。

深化激励机制改革。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强县建设的意见》总体精神,对接《许昌市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完善“县长教育质量”奖、乡村教师工作补贴、班主任专项岗位补贴、课后延时服务补贴等发放办法,在教育系统形成“你追我赶、争创一流”的良好工作氛围。

规范“四项管理” 优化教育政治生态

襄城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规范“四项管理”,以系统性思维持续优化教育政治生态。

加强教体系统党的建设。落实上级关于加强教育党建的工作部署,在理顺包括三所高中党委在内的教育系统党组织管理机制、完成16个乡镇教育党总支和中小学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基础上,理清学校党组织的主要职责,健全完善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规范学校党组织各项政治生活,发挥学校党组织在意识形态管理、师德师风建设、学生德育工作等方面的核心作用,全面提升学校党建工作质量,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

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小学教师师德考评办法,明确教师师德负面行为清单,规范教师师德档案管理,开发教师从教行为诚信管理软件系统,形成正面引导为主、制度监督并行的教师从教行为管理体系,并结合“教育三项治理”活动,加大教师有偿补课、有偿办班、为校园培训机构介绍学生等行为的治理力度,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树立“遵守师德为荣、不讲师德可耻”的鲜明导向。

规范教体系统财务管理。依托经费管理中心职能,加强教体系统各单位开支审核把关,并建立专项审验小组,对学校自行采购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实行乡镇教育管理办公室财会人员定期交流轮岗制度,提升财会人员队伍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财会人员新政府会计制度知识培训,引导他们尽快形成“3+5要素”“平行记账”“双基础”“两套报表”等日常工作思维,带动全系统财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规范职称评聘、评先表优管理。制定教师职称评聘量化管理指导意见,规范评先表优“单位推荐、组织考察、名单公示、党组集体研究”等流程,杜绝人为因素干扰。同时,加大职称评聘、评先表优违纪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力度,坚决打击各种暗箱操作现象,确保职称评聘、评先表优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维护教师的切身利益。

在三年教育攻坚工作中,襄城县委、县政府根据襄城教育发展现状,认真调研,从大局着眼,遵循科学发展观,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推动了全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改革经验,为襄城人民整合、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期待。新的一年,襄城县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攻坚、改革为动力,顽强拼搏,加压奋进,努力书写教育高发展的“精彩答卷”,在加快教育振兴、建设教育强县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的成绩向祖国的七十华诞献礼。

(本版图片均由襄城县教体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