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东城区专版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本报记者 罗校远 魏新傲 通讯员 张伟锋

育人功能齐全的将官池一中

双语教学的 许昌学院附属中学

举行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

朝气蓬勃的市新东街学校

美丽的市南海街小学

焕然一新的邓庄中学

实施名校托管模式,打造高品质学校;“绘蓝图、创精品、争一流,绝不能让学校建设留有遗憾”;科学编制全区学校布局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探索“依托名校办教育,引进名师育人才”的优质教育发展模式,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学习教育发达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做到思想大解放、谋局大视野、发展大力度……

近年来,东城区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稳步推进教育改革,统筹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规模、办学水平持续提升,教育事业呈现蓬勃向上、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近日,记者走进东城区,近距离感受该区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惊人变化。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 激发教育内生动力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东城区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改革创新之策,以创新之力开辟强教之路。创新发展理念。该区坚持创办“教育产业”的定位方向,把教育不仅仅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更是作为与现代化、国际化接轨的一种新兴产业。在办学思维上打破常规,既兜底又拔高,实现基于群众需求又高端发展的多元化发展目标。在保证办好公立学校的前提下,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创办一流民办学校,实现不同群众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

创新办学模式。首先,实施名校托管模式。为打造高品质学校,该区委托市直名校对新建学校进行管理,实现了高起点办学,满足了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放大市直名校托管新建学校效应,2018年秋季,市南海街小学建成后,为确保高标准开办、高规格管理,让学校短时间内成长为一所高品质的学校,该区委托市毓秀路小学对其进行管理,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办优质教育,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其次,发挥高校带动作用。为快速提升薄弱学校,在许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许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东城区利用许昌学院的科研优势,把市十五中更名为许昌学院附属中学,并持续加大硬件投入。同时利用许昌学院的资源优势提升学校形象,通过引进名师等形式提升学校软实力,推动了薄弱学校快速向区域名校的快速转变。

最后,形成教育集团效应。为放大名校带动效应,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该区依托许昌市明星学校——市学府街小学组建了市学府街小学教育集团,把与之临近的市兴业路小学纳入集团管理,充分利用并有效盘活了该校原有教育资源,增强了两个校区吸纳学生的能力。同时,对两个校区领导班子、中层骨干和教师队伍进行充分交流,达到了深度融合、竞相发展的目的,既满足了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迅速带动了市兴业路小学的整体提升。

三、创新体制机制。为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东城区率先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建立高效率的学校领导体制、工作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学校管理干部竞聘制,建立能上能下、选贤用优的干部任用机制。创新采用招聘同工同酬非编教师、公开招聘、考核招聘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效缓解了教师不足问题。同时,该区创新教育实践,坚持特色发展,以深化内涵发展为核心,开展学校文化和特色学校创建活动,鼓励校长、教师万众创新,把创新思维运用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形成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学校创新格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全面开展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等创造性活动。“一校一品”已经成为东城区教育的亮点。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推动教育整体提升

协调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东城区常住人口、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急剧膨胀,学龄儿童数量猛增,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明显滞后,大批新建小区没有配套规划建设学校和幼儿园。原有学校建设规模偏小,校园和校舍面积不达标,缺乏进一步发展空间,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导致择校热、大班额问题突出。为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东城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实施教育攻坚的重要抓手和增强教育发展硬实力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牢固树立“绘蓝图、创精品、争一流,绝不能让学校建设留有遗憾”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教育推动环境改善、凝聚人气商气、带动土地升值、撬动经济发展作用,大手笔谋划教育项目,弥补教育欠账,城市发展到哪里,学校建设到哪里,坚持“宁可让学校等学生,也不让学生等学校”原则,科学编制全区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2017年至2019年,东城区计划投资30亿元,新建中小学项目8个,幼儿园项目18个,项目建成后可新增2.3万个学位。截至目前,该区已完成投资20亿元,建成投用中小学2所、幼儿园11所,正在建设中小学4所、幼儿园7所。为确保新建学校顺利开办,该区按照“一流规划、一流建设、一流管理”的原则,坚持高标准配备教育教学设施,教学楼和实验楼里有功能完备的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美术教室,运动场上有配套齐全的健身器材和体育设施。2018年秋季建成投用的市南海街小学、新东街中学两所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配备投入达1500万元。

着力培训培养,提升师资水平。该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挂职锻炼、跟岗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校长领导力提升培训、师德师风主题培训等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培训,促使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提升素质。为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队伍素质,该区要求所有学校每学年教师培训经费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0%,同时注重名师引领、榜样带动,加大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等建设投入力度,辐射引领教师、校长专业成长。三是均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协调,做大城区教育,做好乡村教育。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坚持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设备配备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四统一”。在办学条件、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在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检查中,东城区顺利通过。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绿色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育人为先。东城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爱”“三节”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全面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确立“以人为本,绿色关怀”的教育观,让绿色理念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学校转变教育价值观,更加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转变教育质量观,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转变学生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个性化多元发展;转变教师业绩导向,从注重上好每一节课转向注重教好每个人。

强化生态教育。该区着力培养师生绿色观念,把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纳入教育标准;支持校园绿色清洁生产,倡导学校师生合理消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学校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施行绿色评价。该区引导学校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完善“绿色评价”体系,切实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完善校际领导班子办学水平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大评价体系,建立标准的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建设绿色校园。该区着力推进校园整体绿化和美化,新建学校要坚持高标准设计绿化景观,并与校舍建设同步实施;已建成学校要制定绿色校园提升规划,启动绿化景观“提档升级”工程,把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生态自然、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园林式、花园式学校,成为环境优美、休闲宜人和学生向往的场所。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 加强教育交流合作

开放是教育繁荣发展的他山之石。首先,坚持开放办教育。东城区积极探索“依托名校办教育,引进名师育人才”的优质教育发展模式,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学习教育发达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做到思想大解放、谋局大视野、发展大力度。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办好一批示范性合作学校、对接一批合作办学项目、培养一批具有开阔视野的创新人才。该区积极推进落实与北京师范大学、河南省实验中学、郑州一中、清华启迪、许昌学院等省内外智力资源合作办学事宜,充分利用高校、名校的品牌、师资等资源,在东城区打造优质品牌学校。占地面积280亩的许昌京师实验学校为东城区与北师大合作办学项目。目前,该校中小学项目控规正在加快编制,高中项目合作办学协议已签订,正在加快办理项目立项、土地报批等前期手续。

其次,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该区全面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扎实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载体和新手段,促进教育组织形态和教学模式变革。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共享是教育发展成果的本质要求。合理规划布局。该区围绕打造“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发展定位,超前谋划、科学编制全区学校布局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坚持基础教育与城市化进程同步发展,加大拆迁改造农村学校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力度,确保拆迁户子女就近享受优质教育。截至目前,该区已建成投用农村中学1所,改造提升中小学6所,规划建设中小学2所。

强化均衡发展。该区主动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更加关注老百姓家门口学校质量提升,让大多数人对优质教育资源有更多的获得感;积极探索“小班化教育”,选择小校、小班进行试点,探索适合小校管理模式、适合小班教学模式,发挥督导、教研、学区在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指导、引领、统筹作用,促进小校小班向“小而优”“小而强”转化。

注重精准帮扶。该区教育经费、教育资源精准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配置,吸引优秀教师到这些学校工作;以“精准资助为目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工作,对资助对象实行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管理;加强东城区马庄小学、东城区李庄小学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探索建立留守儿童保护工作机制,在政策资金方面多向留守儿童学校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倾斜,动员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办实事,促进留守儿童安心、健康、快乐成长。

共享教育成果。该区坚持公办学校向随迁子女敞开大门,让每一个孩子平等受教育。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东城区每年都需要消化近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来到东城区,就是东城区的孩子。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是东城区应有的人文关怀。近两年来,该区主城区公办中小学接纳随迁子女近2000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好教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2019年是我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全市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之年,东城区党工委书记朱发业表示:“全区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引领,抓住教育综合改革的契机,坚持建一流学校,创一流质量,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认真抓好教育改革工作,为全市、全省教育发展和综合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版图片均由东城区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