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财经

谨防网络支付陷阱

本报记者 赵晗旭 通讯员 杜红升 牛玉洁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支付,那么,如何避免落入网络支付陷阱?近日,记者就此问题来到建行许昌分行采访,该行个人金融部的客户经理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网络支付陷阱。

“冷饭新炒”

“‘退款’‘订单失效’‘付款不成功’……对于骗子捏造的‘系统故障’‘付款不成功’等理由大家不要轻易相信。”这位客户经理说,“骗子通常是通过发送链接等形式诱骗用户登录钓鱼网站,骗取用户的信用卡号、安全码、短信验证码等网络支付信息。其实,付款是否成功,在各大购物网站的交易详情页面就可查询。”

这位客户经理说: “这些看似司空见惯的老套路,实则经常变幻路数,‘冷饭新炒’,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这时候,客户就要保护好信用卡号、安全码等重要信息,对任何索要短信动态验证码的要求,都要提高警惕。”

“换汤换药”

“‘换汤换药’的常见案例有两种,一种是拼团低价买水果,先推出低价拼单,引诱用户下载使用,在得到用户的手机号、身份证号、信用卡号、安全码等敏感信息后,再冒充银行、电信运营商等实施诈骗。另一种是扫二维码送礼品,以各种优惠打折活动为借口,诱骗用户扫描包含木马病毒的二维码,病毒潜伏在移动终端后台中运行,持卡人的信息就会悄无声息地被盗取。” 这位客户经理说,“这些骗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骗子利用某些用户贪小便宜的心理来实施诈骗。”

这位客户经理提醒大家,为了避免出现这些情况,大家一定要在扫码前确认该二维码是否出自正规网站,谨防“山寨”应用软件,要保护好个人的重要支付信息,包括银行卡号、网银账号、支付宝账号、微信账号等。要及时为各类移动终端安装安全防护软件并定期更新。

“旧招新拆”

这位客户经理告诉记者,“旧招新拆”常见的案例也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伪基站发送包含网址链接、回拨电话的短信,冒充银行、电信运营商发布所谓“紧急通知”,通知内容如“银行系统升级”“银监局新规,要求补录个人信息”;另一种是假冒银行服务号码,声称“积分兑换现金”“调高消费额度”,通过诱导用户点击钓鱼网站链接或者回拨短信中的诈骗电话,从而骗取信用卡号、有效期、安全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这些案例的共同特点是骗子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引诱客户点击虚假短信中的钓鱼网站网址,骗取短信验证码。”这位客户经理说,“大家在交易时要保持头脑清醒,牢记贪小便宜易受大损失的道理。要通过正规渠道办理业务,对建行卡业务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向建行工作人员询问。”

“大家了解常见的网络支付陷阱后,要更谨慎地使用个人电子银行进行支付,不要图方便把银行卡、身份证等重要物品,转交他人(包括银行工作人员)保管或使用。” 这位客户经理说,需要注意的是,客户在使用电子银行时,必须签约或登记本人的手机号码,当本人手机遗失或号码更换时,应及时注销电子银行服务,在本人手机号码更新后,应及时到银行更新相关信息。广大市民要谨防以无抵押贷款、低息贷款、信用贷款、验资等名义实施的诈骗活动。大家在相关网站注册留存个人实名制相关信息要格外谨慎,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电子邮箱等。大家要认准建行网站www.ccb.com,避免误入假冒网站,不要采用链接方式访问。在交易时如有疑问,请及时拨打客户服务热线9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