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这篇‘水文章’,做得漂亮!”

——全省“四水同治”暨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会议观摩侧记

图为副省长武国定、市委书记胡五岳等领导在长葛市增福湖引黄出水口观摩。 本报记者 朱宁 摄

本报记者 石冠兵 武芳

4月的许昌,碧水悠悠,草长莺飞,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4月4日,全省“四水同治”暨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会议在我市举行。当天上午,副省长武国定带领省直相关部门、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的有关负责同志,分组观摩我市“四水同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做法和成效。

在观摩中,与会人员看到了“四水同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给许昌城乡面貌带来的新变化,感受到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随之不断提升。“许昌‘治水兴水’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进而盘活水资源,做好‘水文章’。”与会人员纷纷表示。

处处是景风光好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持续推进水系建设,原本缺水的许昌,如今成了中西部缺水型地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样板’。这真是太了不起了!”看到碧水长流的河道、波光粼粼的湖面,巩义市副市长赵培丰感慨地说。

许昌曾经是一座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210立方米,不足全省的一半、仅为全国的1/10。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六字”水利工作方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为引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全面开展河湖水系连通,不断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实现了从“干渴之城”向“水润莲城”的嬗变。

目前,我市已建成5个城市湖泊、4片大型滨水林海、110公里环城河道、3300多亩的城市中央公园,成为全省首个、全国第二个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

林水相依,移步换景。我市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迷人风光给观摩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许昌在推进‘四水同治’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规划起点高、项目投资大、生态效果好,同时还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等方面的更高期待。”滑县副县长丁杰说。

优化配置拓水源

驱车行走在鄢陵鹤鸣湖国家水利风景区,湖面如镜,水质清澈,清风拂来,微波潋滟,让人流连忘返。

“这里真是太漂亮了。我相信,这对所有许昌人特别是周边的老百姓来说,这种福祉‘难以估量’!”兰考县副县长闫玮说。

鹤鸣湖占地面积3308亩,水面面积2338亩,设计总库容450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10万亩。该工程于2013年3月开工建设,同年12月主体工程竣工并蓄水,实现了鄢陵66万人民“百公里引黄”的“兴水之梦”。

为有效改善水资源现状,充分利用这来之不易的黄河水,我市采取水权置换方式,由许昌市区调剂出2000万立方米南水北调用水指标,作为鄢陵县城镇饮用水源,置换出2000万立方米引黄水量作为生态环境用水,规划建设引黄入长济许工程。该工程总投资6.54亿元,全长54.4公里,分为鄢陵和长葛两段,鄢陵段主要是水源工程,长葛段主要是输水和调蓄工程。

南水北调、引黄入长济许工程的建成,形成了水系贯通、水源互补的水系格局,水资源结构更加合理、配置更加科学。这一做法,也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高度评价。

节水灌溉效率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长葛市老城镇碧绿的麦田里,自动伸缩式喷灌器械吐出细丝般的水柱,均匀地喷洒在麦苗上,让它们得到充分的滋润。

据当地负责人介绍,这种节水灌溉技术节水、节能、省工、省时,提高了水资源的生产率和利用率,带动了周边地区节水农业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人多地少、水资源匮乏、旱涝灾害频繁的发展现实,倒逼形成了长葛市群众惜水节水和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近年来,长葛市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作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重点县”的政策机遇,强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已建成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区34万亩。

“对之前的农民来说,浇地是个苦差事,劳动强度大、用工价格高、浇水量难掌握。相比之下,采用自动伸缩式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更有利于抢抓农时、解放生产力、节约种植成本。”鹿邑县水利局局长高杰说。

目前,我市已建成88.4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固定式、半固定式、绞盘式喷灌、地埋式自动伸缩、中心支轴式喷灌机等多种节水灌溉设备“各显身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由0.55提升到0.79,年均节约水资源量3537万立方米,年节约电费906万多元,节省人工费1.15亿元,有力地支撑了粮食产量持续稳步增长,为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清水长流有“利器”

上面种植着芦苇、水葱、香蒲,下面用不同成分的介质按一定配比建设介质层,流水潺潺、绿意盎然,再辅以正在建设的木质栈道,俨然就是个生态花园——这是与会人员在建安区清潩河三达人工湿地看到的情景。

三达人工湿地项目是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示范项目之一。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原理是通过在砾石床上种植多种特效水生植物,将污水处理厂排放的一级A类水,按流速、流量引入到人工湿地中,利用砾石、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改善、净化水质,使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满足清潩河景观用水需求。

“你们当时是找哪儿做的规划设计?这种模式很好,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普遍紧张的局面。我们要好好学习一下,在下一步制定水资源规划时,做好中水回收处理利用这篇文章。”看到经过处理变得清澈透明、无异味的“中水”,与会人员边拿出手机拍照,边询问湿地的规划建设单位。

治水兴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今的许昌,处处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水生态文明画卷。这画卷,勾勒出治水兴水的清晰路径,更展示着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生活。

未来的许昌,将借水之灵秀,不断巩固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成为一个生机无限的活力之城、永续发展的希望之城、特色鲜明的魅力之城、民心所向的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