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攻坚一线党旗红推动脱贫高质量

——聚焦我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

本报记者 胡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如何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大获全胜?许昌人说,党的领导是根本,实现高质量脱贫,党建要先行。一直以来,市委组织部始终坚持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大责任,主动对接融入,积极担当作为,建强用好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党员、人才、干部队伍,凝聚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强大合力,为高质量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优秀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集结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看支书。”由此可见,党支部书记的能力素质,对村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贫困村而言,更是如此。

2018年是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之年。为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我市以此次换届为契机,以“三有三带”为标准,去年3月底为全市2400多个村(社区)选出了“主心骨”,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年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脱贫攻坚一线,驻村第一书记是打头阵的“尖兵”。贫困村需要什么样的人,就派什么样的第一书记……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因村派人要精准”要求上,我市划出一道道“硬杠杠”,确保各单位把最优秀的干部选出来,把贫困村最需要的干部派下去。去年,我市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428名,其中市派第一书记中优秀年轻干部占比达81%,组建驻村工作队428支,驻村工作队员1353名,覆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

除了第一书记,我市还选派44名副县级后备干部到扶贫重点乡镇挂职锻炼,选派5名正县级后备干部和15名副县级后备干部组成5个脱贫攻坚督查巡查组,在全市涉及贫困人口的2099个行政村全部组建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同时,选派1名副县级干部和3名正科级干部,组建工作组赴淅川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如今,在广袤的许昌大地上,无论是村党组织带头人、驻村第一书记还是广大基层党员,都已将为党为民的铮铮誓言、真抓实干的工作激情转化为践行承诺的实际行动,被群众誉为“党派来的好干部”“脱贫攻坚的领路人”。

优质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

一批“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人才队伍集结在脱贫攻坚一线,想让他们能干事、干成事还需要把优质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

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工作经费管理使用的通知》,全市村级组织工作经费按照每年每村7万元标准执行,与村干部工作报酬独立核算、互不挤占;加大第一书记工作经费保障投入,落实市派第一书记2万元工作经费和2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并通过为第一书记体检、提高补助标准等方式,创造良好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安心驻村、扎根基层……“真金白银”的关心支持,充分调动了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数据显示,新一轮驻村工作启动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18亿元,新建村级道路415.8公里、新打机井1311眼、安装路灯8852盏,引进致富项目304个、培育支柱产业91个、创办专业合作社74个,为全市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贫困村之所以贫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村级集体经济。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我市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逐村制定三年增收计划、建立工作台账,鼓励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扶贫产业,有效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实现由“输血”转变为“造血”。

襄城县湛北乡尚庄村大力发展西瓜大棚种植,办起瓜果采摘游,去年村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禹州市花石镇河东张庄村成立互助社、顺店镇柳林村成立产业发展扶持基金会,通过支持村内龙头企业、产业发展,每年都能获取集体收益17万元;长葛市后河镇闫楼村与大森机电有限公司实行村企联建,村集体收入由“空壳”增加到 10万元……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有集体经济的村(社区)达到1746个,占全市村(社区)总数的70.9%,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此外,“专家人才走基层”“百名农业专家进百村”等活动也在同步开展中。我市组织全市农业、林业、畜牧、烟草等领域的217名专家人才分包全市124个贫困村,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依托省博士服务团和驻许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开展产业、项目、技术、信息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产业项目的技术培训、产品推广和提档升级,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优良作风在脱贫攻坚一线彰显

好干部是选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在强化管理服务上,我市认真落实“五天四夜”工作制和手机App签到制度,通过跟踪督查、抽查暗访等形式,强化日常管理,全市第一书记签到率达到100%、签到合格率维持在96%左右,一直位居全省前列,确保了驻村第一书记在岗在位、发挥作用;定期召开季度工作例会,坚持每周都下发驻村工作要点,帮助第一书记明确工作任务。

明确了工作着力点,如何才能激发党员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市通过全面推行“一编三定”工作法,要求所有有脱贫攻坚任务的村设置脱贫攻坚岗,公开承诺、积分管理、履岗评议三管齐下,全市农村(社区)党员上岗率达84.4%;扎实开展“四帮一联”活动,要求全市农村每个有帮扶能力的党员,都要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联系帮扶党员。这样一来,广大党员的带富作用已经成为帮扶到户、精准脱贫的强大牵引力。

“舍得苦、舍得干,是基层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为了帮助贫困群众尽快实现脱贫,扶贫干部不仅竭尽所能跑资金、跑项目,而且带着群众没日没夜地干,有的还自掏腰包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在许昌,每一个通过脱贫验收的村庄,都有“最能打”扶贫干部的精彩故事,树立了扶贫干部的良好形象。

春来开新景,实干担当行。随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冲锋在前,许昌在决胜全面小康、走在中原更加出彩前列的征程中,定能交出让党、让人民、让历史满意的答卷,让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旗愈加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