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建山 通讯员 尹彬 )在自然天气条件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共同作用下,4月8日夜间至9日早晨全市普降小到中雨,局部大到暴雨。这次降水有效缓解了全市旱情,增加了土壤墒情,促进了小麦孕穗生长,节约了大量抗旱资金。
“春雨贵如油。本次降雨是今年以来我市迎来的最大降雨,可以说这桶‘油’来得正是时候。”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东平说,3月份以来,我市有效降水持续偏少,加上春季多大风,土壤失墒加快,麦田出现不同程度干旱,这次降水可谓正当其时。
记者了解到,为有效缓解旱情,积极服务春季农业生产,全市气象部门近期密切监视天气变化,组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枕戈待旦。根据市气象台准确预测,4月8日至9日,我市将出现一次降水天气过程。针对此次降水天气过程,市气象局提前部署,于7日下发《人工增雨作业通知》,要求全市各级气象部门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从4月8日20时至9日6时,我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申请和传达空域指令,在全市7个标准化作业站点,先后实施了3轮次增雨作业。
据监测统计,4月8日20时至9日6时全市雨量数据如下:襄城50.2毫米、鄢陵52毫米、许昌51.4毫米、禹州10.5毫米、长葛10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现在长葛董天龙,为100毫米,大于100毫米的站点1个,50毫米至99.9毫米的站点2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