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县域新闻

禹州市

首创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推进国储林建设

本报讯(记者 董蕊 通讯员 张延伟)3月28日,经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审贷会批准,禹州市具茨山片区国家储备林(以下简称国储林)基地建设项目获得贷款8.2亿元,为禹州市社会资金参与国储林基地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自2017年11月份以来,禹州市在全国首创社会资金参与国储林基地建设融资模式,得到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肯定,被誉为“禹州模式”,并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近两年来,禹州市立足自然地理条件和现有林业资源,突出平原林网建设和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立体林业生态体系,在禹神快速通道、颍河片区和具茨山片区等地规划建设16.6万亩高标准、高规格的国储林基地。为有效解决资金不足难题,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禹州市在与省林业主管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创新融资模式。他们以禹州水务发展公司为平台,选择与具有相应资质、运营能力和资金实力的社会资本方——禹州市盛博园林有限公司合作,按照6∶4的出资比例成立了许昌国储林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投资建设主体,直接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融资,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负责施工建设、运营及维护,并委托禹州市盛博园林有限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项目收益与企业切身利益密切挂钩,在不增加政府债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高效推进国储林基地建设。截至目前,该市已高标准完成造林任务2.7万亩,仅今年以来就围绕具茨山片区国储林基地建设项目完成了土地流转8150亩,造林1500余亩,栽植各类苗木12万株。

禹州市编制了《禹州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实施方案》,确定了项目规模、融资模式和保障措施等;出台了《项目管理办法》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针对项目检查验收、财务审计、档案资料管理等环节建立了全方位、全流程的国储林项目建设管理规章制度。为充分调动社会企业参与国储林基地建设的积极性,该市在中央贴息3%、省级贴息1%的基础上,对国储林基地项目再按每亩3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专项用于打井及水利配套设施;定期邀请农林院校和上级主管部门专家开展造林技术培训,做好病虫害防治和苗木抚育工作;对国储林基地建设项目进行林业投保,利用“蓝天卫士”平台对项目区实行全覆盖、全天候监控,确保项目区林木资产安全。

针对项目前期林间空间较大的实际,造林企业采取林药互补、林苗互补等林下育苗及种植、养殖措施来增加效益;相关乡村还在国储林基地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累计吸纳群众20.15万人次就业,实现务工收入907.8万元,助推了乡村振兴。

■核心提示

今年以来,禹州市围绕具茨山片区国储林基地建设项目完成了土地流转8150亩,造林1500余亩,栽植各类苗木12万株。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禹州市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将社会资金引入国储林基地建设项目。为充分调动社会企业参与国储林基地建设的积极性,该市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高效推进国储林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