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厚重文化

为什么要为大师建档立传

□李争鸣

地处伏牛山余脉,群峰环抱的神垕,终年熙熙攘攘,流光溢彩,被誉为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

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为什么一直活力无限、魅力无穷?是因为五彩斑斓的钧瓷不断散发出迷人而夺目的光彩?是因为窑口出产的钧瓷彻夜不绝于耳的开片声?还是因为川流不息的钧瓷朝圣者神驰不已的赞叹声?

在我心中,古老的神垕生生不息且愈发美丽多姿的嬗变,实际上就是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的“钧瓷人”用创造不断书写历史,用智慧再续辉煌的奋斗史。

这是因为,再宏大的历史,也是由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人”组成的。在一位位钧瓷艺人身上,不仅赓续着祖先创造的精湛技艺和历史传统,也在其殚精竭虑的劳作中、在千年不熄的窑火中,映射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钧瓷被主流学者誉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以魅力独特、个性十足的窑变之美独步瓷林,开创了中国瓷器万彩幻化的审美范式。但与共同生长在同一年代的汝瓷、官瓷、定瓷不同,钧瓷记载最早的文献始于明代,致使不少专家学者对其创烧的年代莫衷一是,衍生出宋代说、金代说,甚至明代说。

钧瓷的历史尚且如此,有关大师们的描述晚得更多。由于钧瓷的手工艺特点,加之正史文献对民间艺人的忽略,有关他们的记述基本处于不详不彰的状态,有史可查的钧瓷艺人,寥若晨星。直至清光绪年间,有代表性的钧瓷艺人方在地方志书中有只言片语的呈现,但大多数钧瓷艺人的贡献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大师资料的缺失,使我们探索钧瓷历史的发展脉络、考究器物造型的变革、梳理钧瓷艺术的历史传承,常常陷入难溯其源、难究其理的困顿。

改革开放后,钧瓷步入传承、发展、繁荣期。有关钧瓷的图书逐年增多,记录大师的文字日渐充盈,对钧瓷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山一般厚重的大师们终日忙于劳作,并不善于推广和营销自己;一些文化工作者碍于各种原因,很难长期深入其中,系统而全方位地探究和解读大师们的工作和生活全貌。

于是,记录好大师们的从艺历程,站在艺术大观、人文关怀的角度,将大师作为一个整体集中展示,让喜爱钧瓷的藏友便捷地了解他们成长的足迹,熟悉和把握他们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同时为更多研究钧瓷史的学者提供新的素材和路径,从而让钧瓷艺术在陶瓷之国的星空中闪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是我主编这部书的动力。

书名《中国钧瓷人物档案》,旨在为钧瓷大师们建档立传。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目前钧瓷界具有各类资质的大师数百人,“家家有荆山之玉,人人握灵蛇之珠”,各有独特的看家本领,该以什么作为选取标准?二是自清末以来,有记载且去世的大师就有数十位,又该如何取舍?

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书选取了50位在世大师和6位过世大师。这些大师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有窑口,且建窑时间较长;二是有称号,属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或陶瓷艺术大师;三是有特点,其作品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美誉度,基本形成了一定风格,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钧瓷发展高度;四是有影响,在不同的媒体有过介绍或获取过较有影响力的大奖,能够代表神垕瓷区整体形象。

应该说,本书所选大师是当代钧瓷艺人的一个缩影,他们的作品和艺术成就,基本体现了当代钧瓷发展的高度。当然,还有一些符合上述标准的大师因各种原因未能入选,确有遗珠之憾。

这部书是我曾工作过的许昌日报社各位同事共同创作的结晶。

孙学涛、毛志刚先生承担了主要书稿的基础写作工作,王增阳先生承担了部分篇章的采写工作,吕超峰、耿亚伟先生提供了精彩图片,王利辉先生通读书稿后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吕章申先生不吝墨宝,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钢先生则欣然为本书作序;许昌市政协副主席苏建涛先生,许昌市钧瓷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裴红庆先生、副主任张金伟先生,河南大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丰硕先生对本书的创意及装帧设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河南保元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清臣先生的鼎力支持。胡先生作为一位成功企业家,对钧瓷艺术情有独钟,为配合本书出版,专门建立了中国钧瓷人物档案馆。书中所有藏品,将在该馆长久珍藏。在此,一并致谢!

毋庸讳言,集中采写众多人物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加之深入不够,时间仓促,难免存在表述不够严谨、艺术特色概括不全,甚至与事实有出入等问题。只能暂付阙如,期待再版时补正。

(本文为《中国钧瓷人物档案》后记,该书已由海燕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