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新闻

爱的赞歌

本报记者 付家宝 通讯员 叶长东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的内涵在魏都区新兴街道办事处庆华社区居民杨洪德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今年65岁的他,在34年时间里,精心照顾生病的妻子,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时间回到1980年。那年,杨洪德与妻子周桂芳结婚。婚后夫妻二人互敬互爱,生活甜甜蜜蜜。天有不测风云。1986年8月,一场大悲喜降临到杨洪德头上。喜的是中年得子,女儿呱呱坠地,悲的是妻子周桂芳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发高烧,打针吃药都无济于事,整整昏迷了17个小时。

输液、输血,医务人员用尽各种方法,终于把周桂芳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苏醒后,周桂芳的身体失去了知觉,四肢瘫痪。周桂芳得的病是产后风,看着患病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女儿,杨洪德感觉像天塌了一样。

“我当时工资不高,不仅要负担医药费,而且要抚养女儿,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面对厄运,杨洪德下定决心,“既然命运把我们连在了一起,我就要担负起一个男人的责任,照顾妻子、抚养女儿,哪怕希望渺茫,也要陪她好好地走下去。”

妻子生病后,杨洪德的生活每天都在妻子、女儿、工作之间打转,忙起来的时候就像机器人一样。6时起床,为妻子梳头洗脸、穿衣服、喂饭。忙完妻子还有女儿,紧接着是一天的工作。

为了补贴家用,杨洪德还当过保姆,每月一拿到工资,就赶紧去买点儿肉,给妻子增加营养,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吃。在工作之余,杨洪德的任务就是教妻子说话、走路,每天陪着妻子做康复训练。在杨洪德的坚持下,周桂芳终于能开口说话了。

除了照顾妻子外,杨洪德还有个重任,就是抚养女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杨洪德一家三口就这样一步步走了过来。提起丈夫的付出,周桂芳表示:“能遇见他,是我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34年如一日,杨洪德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都写满了沧桑,最终换来了一个圆满的家庭。如今,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杨洪德已经退休,全心全意在家照顾妻子。为了让妻子能够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看看外面热闹的世界,杨洪德每天都会推着妻子到外边走走逛逛。外出时,两人一路上有说有笑,温馨的画面引来邻里羡慕赞许的目光。

39年的婚姻生活,34年的辛苦操劳,杨洪德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责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会好好照顾她,因为有了她,我们的家才完整。”杨洪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