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健康养生

科学抗癌 预防先行

主讲专家:许昌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主任赵宏亮

□本报记者 马晓非 文/图

防癌观念淡薄,我国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

在医学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癌症的形成是从正常细胞到癌细胞,然后快速分裂,形成肿瘤,转移到其他器官的过程。

“致癌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赵宏亮告诉记者。内因是自身基因缺陷,占导致癌症因素的20%,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外因占导致癌症因素的80%,主要包括物理因素(X射线、核辐射)、化学因素(吸烟、过多食用腌制食品)、生物因素(病毒、致病菌感染)。

由于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人们对癌症充满了恐惧。在我国,每8分钟就诊断出一名癌症患者,每年新发癌症患者400万人,并以每年4%到5%的速度持续增长。我国癌症的治愈率为30%,而国外为70%到80%。

“我国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与人们的防癌观念淡薄有很大关系。”赵宏亮说。目前,国内很多人没有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往往等到身体出现明显症状的时候才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而此时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晚期。

定期进行防癌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应对癌症最有效的方法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癌症是一种慢性病,它只是被突然发现,并非突然发生。因此,要定期进行防癌筛查,尽可能早地发现它,从而早诊断、早治疗。只要做到“三早”,大部分癌症都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癌症的种类有很多,通常情况下,主要对肺癌、肠癌、胃癌、乳腺癌、肝癌、食道癌、甲状腺癌、宫颈癌、胰腺癌、肾癌这10种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在前10名的癌症进行筛查。”赵宏亮说。这10种癌症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与病毒感染有关的癌症,如肝癌、宫颈癌、胃癌等。第二类是由癌前病变转化而来的癌症,如肺癌、肠癌等。如果说前两类癌症的形成有一个“前奏”的话,那么第三类癌症则是直接由小到大,如乳腺癌、甲状腺癌、肾癌、胰腺癌等。癌症的性质不同,筛查手段也不同。

肝癌主要是因感染乙肝病毒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是重点筛查对象,此类人群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肝胆区CT或磁共振检查,同时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宫颈癌是病因非常明确的癌症,因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已婚女性可每2到3年进行一次宫颈脱落细胞病理检查。接种宫颈癌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但主要接种人群是9到25岁女性。胃癌的筛查方法有胃镜检查以及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胃泌素17检查,35岁以上人群可每3到5年进行一次筛查。

肺癌早期的影像学表现大多是肺结节,35岁以上人群可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肠癌一般由腺瘤或息肉转化而来,可以先进行大便潜血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再进行肠镜检查,肠镜检查后若没有发现问题,可5年后再次进行肠镜检查。食道癌的主要筛查方法是食管镜检查,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食管镜检查,健康人群可每3到5年进行一次。

乳腺癌的主要筛查方法是乳腺彩超检查和乳腺钼靶检查,近年来还有乳腺磁共振检查,35岁以下人群可每年进行一次乳腺彩超检查,35岁以上人群可每年进行一次乳腺彩超检查、每两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甲状腺癌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主要筛查方法是甲状腺彩超检查。肾癌主要依靠彩超进行筛查,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尿等情况,应引起重视。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恶性程度很高,高危人群可每年进行一次胰腺癌磁共振检查。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1/3的癌症可预防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一项调查发现,很多癌症的发生与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等有关。在被确诊的癌症患者中,大约33%由吸烟引起,大约20%与肥胖或超重有关,大约16%与病毒感染有关,大约5%与缺乏运动有关,大约5%与饮食习惯不健康有关。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3的癌症可以预防。”赵宏亮对记者说。生活中,要戒烟限酒,吸烟和癌症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长期饮酒的人患癌症的风险较高,要想远离癌症,就要尽早戒烟。要少吃腌制食品、烧烤食品、隔夜的剩饭剩菜。腌制食品中含有一定的亚硝酸盐、亚硝胺等致癌物质,烧烤肉类食品中含有苯并芘、四甲苯等多种致癌物质,隔夜的饭菜保存不当容易滋生细菌并产生致癌物质,长期食用这些食品患癌症的风险较高。

同时,要做到健康饮食,坚持清淡饮食的原则,控制体重,并定期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心情愉悦。运动有助于增强人的免疫力,从而预防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通过降低免疫系统功能而引发癌症,因此要学会缓解压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4月15日到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科学抗癌,预防先行”。虽然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但并非不治之症。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早期发现是提高癌症治疗效果的关键。“很多癌症的早期症状不明显,要想早期发现,定期进行防癌筛查非常重要。”4月19日,许昌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主任赵宏亮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