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县域新闻

刺绣“绣”出好生活

本报记者 朱庆安

■核心提示

在禹州市顺绣刺绣有限公司展示中心,五颜六色的刺绣作品陈列其中。据该公司负责人康传珍介绍,陈列的40多类240多个品种的刺绣作品,都是她们一针一线绣出来的。为了把刺绣这一工艺传承下去,并使其发扬光大,康传珍不断学习、探索、创新。不仅如此,康传珍致富不忘乡邻,她免费教当地妇女刺绣针法和技巧,帮助她们“绣”出好生活。

具有中国风的坤包,传统扇子,各种戏服,婴幼儿的肚兜、虎头鞋……4月10日,记者一走进禹州市顺绣刺绣有限公司展示中心,就立即被展厅内五颜六色的刺绣作品所吸引。

“这40多类240多个品种的刺绣作品,都是我们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谈起刺绣,顺店刺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禹州市顺绣刺绣有限公司负责人康传珍说。

现年51岁的康传珍,从小就跟着外婆学习刺绣,与绣花、绣戏衣结下了不解之缘。外婆给她取名为“传珍”,意思就是希望她把这门珍贵的刺绣手艺一代一代传下去。康传珍为了实现对外婆的承诺,便开始了刺绣生涯。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缝纫机、电动刺绣机及现代电脑刺绣技术的发展,使得机绣工艺品大批量地复制生产,手工刺绣陷入了一种困境。

“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刺绣,出去打工挣大钱,而我最终坚持了下来,完全是怀着对刺绣的那份别人不能理解的情结。”回忆当时的情况,康传珍说,刺绣这一工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她有责任传承下去。

于是,她在牢记前辈刺绣针法的基础上,不断到各村各户走访刺绣老艺人,熟练地掌握了刺绣的各种针法、技巧。通过自己常年的工作实践和老艺人的传授,她把刺绣针法总结为9大类43种顺店刺绣针法。

“平时常用的针法有平针、齐针、套针等。”康传珍介绍道,绣品之所以珍贵,除了选色外,还与工艺精巧密不可分。绣品所需的丝线和绸缎不能都很讲究,丝线与绸缎的制作流程为考查、植桑、养蚕、成茧、煮茧、抽丝、纺线、织布。

2007年12月,在郑州会展中心,康传珍组织做的戏装、打鼓服、秧歌服、舞服等刺绣作品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知名产品,向世人展示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瑰宝的魅力和风采。她所开办的公司也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致富不忘乡邻。康传珍的公司走上正轨后,始终不忘乡亲们。“我免费教当地妇女刺绣针法和技巧,然后利用公司这个平台帮助她们就业,做到赚钱、顾家两不误。”康传珍笑着说。

王向红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日子非常艰难。于是,她跟着康传珍学起了刺绣,家里多了一份收入。“传珍姐教会了俺这门手艺,俺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王向红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康传珍告诉记者,因为自己受过苦,所以看到别人苦的时候就忍不住想帮一把,在她公司像王向红这样的还有19人。

在加工车间,三五个姐妹围坐在一起,或绣花,或缝布,或研究花样配色,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一团彩线、一根绣针、一块布料、一双勤劳灵巧的手,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生活,还传承了珍贵的刺绣手艺。

如今,康传珍开办的禹州市顺绣刺绣有限公司,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本地刺绣文化,制作的戏服、儿童服饰、家常日用绣品等刺绣作品发展到40多类240多个品种,员工超过50名。

康传珍就是这样,三十年如一日,始终以精湛技艺和良好信誉,将禹州这一传统刺绣手艺发扬光大,放射出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