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东雅 通讯员 张绍锋
“新时代赋予了‘瑞贝卡’新内涵,它是发制品行业的引领者,是占据发制品行业标准化制高点、掌握标准化第一话语权的拥有者。”日前,“许昌大工匠”、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贝卡公司)标准化部部长张开天表达了他对“瑞贝卡”这三个字的理解。
瑞贝卡公司之所以能抢占发制品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制高点,填补我国无发制品国家标准的空白,并成为我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张开天功不可没。自1998年起,张开天在发制品既无地方标准又无国家标准的情况下,先后主持发制品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通过多年的埋头苦干和不懈努力,他主持完成了发制品5项河南省地方标准的编制,主持和参与了近20个国家标准的编制。今年1月,他被授予“许昌大工匠”称号。
“这就是劳模、工匠的力量。在加快建设‘智造之都’的征程中,我们要打造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引领广大职工以劳模工匠为镜,以劳动为荣,对标先进,争当劳模工匠,为‘智造之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罗世岗由衷地说。
前不久召开的全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2019年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140名职工被授予“许昌市劳动模范”称号,60名职工被授予“许昌市先进工作者”称号。今年1月,我市还评选出了20名“许昌大工匠”。去年以来,由市总工会评选推荐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单位1个;推荐评选出河南省劳动模范和河南省先进工作者53名、中原大工匠2人;评选表彰200名许昌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事实上,早在2016年年初,市总工会出台的实施“十三五”培养选树大工匠计划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全市企业要选树500名大工匠,实现制造业领域全覆盖;市总工会要评选出50名“许昌大工匠”,并按程序为其申报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围绕这一目标,市总工会每年都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全面深化职工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提升、技术大比武等职工技能竞赛活动。仅去年,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就开展了100个竞赛工种(项目),技能竞赛覆盖20多个系统和行业,并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激励作用,引导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学技术、练本领、强素质,推动形成全员培训工作局面,全市参与竞赛的职工达23万人次。另外,市总工会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社会、企业三方协同作用,采用自主学习、技能培训、劳模引领等形式,搭建职工素质提升平台。2019年,全市工会系统计划帮助6600名职工提升一个学历等级,帮助1.9万名职工提升一个技能等级。不仅如此,为引导广大职工充分发挥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市总工会还出台了劳动竞赛规划,计划到2020年,全市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要达到200家。
许继集团刘昊昱劳模工作室自2012年成立以来,参加了数十项特高压交直流重大工程的建设,探索总结了一套适用于电力系统产品质量保障的测试管理模式,平均每年完成创新成果20余项,发表论文十余篇。记者了解到,刘昊昱劳模工作室只是许继集团5个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之一,除此之外,该公司还拥有2个职工创新工作室。近年来,该公司依托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职工创新工作室,不断开展创新活动,并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研发和创新活动。仅刘昊昱劳模工作室就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省级和市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30余人。
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创建,不仅进一步发挥了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而且激发了广大职工学技术、练本领、比创新的劳动热情,为营造学习和创新氛围,加快企业人才培养,促进企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3个省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06个市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其中技能传授型60个,综合型49个,涉及工业、农业、科研、教育、卫生、金融、电力等十几个行业。
为了更好地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近年来,市总工会不断深化职工大宣讲、大教育活动,在全市职工中扎实开展劳模工匠宣讲活动,让身边的劳模、工匠讲述自身成长成才、创新创造的故事,引导广大职工以干劲、闯劲、钻劲干事创业,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同时,加大对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许昌大工匠”及各行各业多层次工匠队伍的宣传力度,在广大职工和全社会中形成学习和争当劳模工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在今后的工作中,市总工会将结合当前工作实际,不断建立完善劳模工匠的选树机制,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劳模工匠、学习劳模工匠、争当劳模工匠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全市广大职工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形势,学习掌握新知识,刻苦钻研新技术,为建设‘智造之都’、推动我市实现‘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奋斗目标,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罗世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