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王桥村:搞活集体经济 增强脱贫动力

本报记者 冯子建

在禹州市西部的花石镇,有一个村子叫王桥村,离镇政府仅有3公里,由于集体经济薄弱,2014年,被认定为全市53个省定贫困村之一。目前,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0户1304人、未脱贫贫困户4户15人。

人穷,精气神不能穷。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王桥村的干部群众干成了一件“大事”。他们放开手脚,深耕传统产业,发展种植项目,建设光伏发电站,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为实现精准脱贫注入新动力。

“以前村里连个开会的地方都没有,道路泥泞不堪。”日前,走在王桥村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上,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宏涛告诉记者,2017年4月,禹州市邮政储蓄银行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孙晓峰驻村以来,筹措资金建成了村委会大院,扩建了村里的主干道,又投资40万元对村内环境进行提升改造,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美丽。

“但是,想要脱贫致富,只依靠上级输血肯定不行,关键得把村集体经济搞起来。”孙晓峰说。

刘宏涛介绍说,板材加工是王桥村的传统产业,历史久远。近两年,该村投资10万元建成了板材加工厂,为禹州市瑞德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耐火砖包装托板,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同时,在板材加工厂建设扶贫车间,吸纳贫困群众务工就业,通过劳动力转移助推贫困户脱贫增收。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也是建立脱贫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刘宏涛认为,像王桥村这样的深度贫困村,只有集体实力强了、产业发展旺了,才能加快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

经过村“两委”摸底排查,该村充分利用本村荒地山坡资源,采用土地流转方式收储农民土地,由村级合作社牵头种植血参、艾蒿等中药材,并以分红的方式补偿农民,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同时,该村还依托扶贫项目资金建设了光伏电站,年收入达到20.22万元,村集体经济一下子“壮”了起来、“活”了起来。

在板材加工厂扶贫车间,贫困户王照红正在隆隆作响的机器声中粘贴板材,一张张散发着淡淡木香的板材传送出来。休息的间隙,王照红兴奋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能挣100多元钱,到了年底,还能进行分红。土地流转的分红和药材种植,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只要肯劳动、下力气,生活终究会好起来的。”

“以前,村里没钱,村干部在群众中说话没底气;现在村集体‘壮’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明显增强。”今昔对比,刘宏涛感慨不已。他表示,在今后工作中,他们将以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村级集体经济培训发展为主动力,强化实施产业支持、助学脱贫、技术培训和金融扶贫等措施,发挥“脱贫红旗村”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