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顺兴 杨伟峰 通讯员 左瑛君 张瑞敏
废旧机电设备、废旧电线电缆、废旧汽车、废旧家电……在很多人眼中,这些都是要丢弃的垃圾。可在长葛市大周镇,这些东西被当成了宝贝,被亲切地称为“城市矿产”。
在大周产业集聚区葛天金属材料交易中心,一辆辆来自全国各地满载废旧金属的车辆不断驶入,经过分拣的不锈钢、铝、铜、镁等各种废旧金属由此开启了各自的循环之旅。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大周镇上演。
废旧铝被熔炼成再生铝水,然后压延成铝锭,再根据需要加工成各种规格、型号的铝卷、铝板、铝片,之后被制成各种工业和民用产品。日前,在大周镇宏达科技生产车间内,记者目睹了废旧铝变废为宝的全过程。
从走街串巷收购“破铜烂铁”,到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金属集散地;从简单粗放的回收冶炼,到集回收网络、市场交易、冶炼加工于一体的再生金属回收利用体系;从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到正在奋力打造的占地35.39平方公里的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探究“金属王国”大周镇的发展之路,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嬗变:沙岗穷乡到经济强镇的“凤凰涅槃”
《寰宇记》中记载:“汉黄霸治颍川,有凤凰集此因名。城周围三里有奇。”书中记载的这个飞来凤凰最多的地方,便是长葛市大周镇和尚杨村村南的东凤岗。因此,大周也有“凤凰城”之说。
光阴倒回到30多年前,大周还没有产业集聚区,更不是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因为贫穷和落后,“凤凰城”大周被当地人称为长葛的“北大荒”。“九岗夹八洼,旱涝都害怕。涝时满坡水,旱时一天沙。十年九年灾,缺吃少钱花”,是当时大周的真实写照,家家户户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日子穷得叮当响。
穷则思变。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为了改变生计,一部分不甘贫困的大周镇农民开始收废品。“刚开始的时候,主要以塑料、废纸为主,慢慢地大家发现有色金属的价值比较高,于是就开始转向收购铝、铜等金属,从废电线、电缆、家电里‘淘金’,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加入到了收购废旧金属的浪潮中。”金汇产业集团总裁尚学岭回忆道。
在最初的几年,跟尚学岭一样,一大批大周人自发开展废旧金属回收,他们拎着两个麻袋,骑着自行车、拉着架子车走街串巷,足迹踏遍了周边县市的角角落落。“拎着袋,收破烂儿,人人都在挣活钱。谁要不去挣活钱,难养老婆和小孩儿。”这首民谣,形象地反映了大周有色金属产业萌发之时,家家户户收破烂儿的盛况。
“在收收卖卖中,有心计的人就在家开收购部,经营废旧金属的收卖。后来,有的人在外打工,学会了冶炼技术,将废旧金属经过简单加工后卖出了几倍的价格,由此大周出现了有色金属加工。”大周镇党委书记王彦伟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前期,属于大周镇有色金属业的起始阶段,当时全镇有色金属简单加工企业200多家,收购户400多个。
从1993年到2002年这10年间,大周镇再生金属产业快速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产业链条和优势逐渐形成,经营铝、不锈钢、锌、锰、铬等20多个品种,金属炉料和运输业等辅助产业也渐显规模,企业个数突破1000家。到2000年世纪之交时,大周镇已经形成“回收——拆解——冶炼——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废旧金属集散地。
目前,大周镇有一支近万人的废旧金属收购队伍,遍布全国各地,全镇从事再生金属产业的有4万多人,而外地常驻大周的客商就有2000多人。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周人跟金属结缘,在冶炼金属的炉灶中,“凤凰城”大周涅槃重生:2004年综合经济实力跃居长葛市第一位,2006年跃居许昌市第一位。从2002年到2017年,大周镇工商税收从1527万元猛增到10.34亿元,增长66.7倍,财政收入从1124.8万元猛增到5.17亿元,增长44.96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7.2亿元增长到690亿元,增长39.12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200元增长到18360元,增长7.35倍,完成了从沙岗穷乡到经济强镇的嬗变。
转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绿色崛起
在大周镇,当年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盛况”确实改善了很多人的生活条件,但长期粗放式的发展也导致了“小、散、乱”问题突出,加上个体经营者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完善的管理体系,造成了资源利用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虽然生活奔小康了,周边环境却变成了一团糟。
转机出现在2007年12月,大周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为留住碧水蓝天、推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周镇对老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对“僵尸企业”实施“腾笼换鸟”,对污染严重的企业毫不犹豫地实施关、停、并、转等措施;同时,打击取缔了一大批非法“小冶炼”,拆除煤气发生炉、中频炉等落后生产设备,改造新上环保节能设备,实现企业“三废”达标排放。
“2011年9月,大周产业集聚区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确定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我们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致力打造全链条、全循环、绿色发展的产业特色和格局。”大周产业集聚区党工委书记姜峰说。
借助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机遇,2013年,投资6亿元的中原葛天再生金属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建立了再生金属回收、拆解、仓储、交易、配送的全过程服务体系,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金属交易市场。
2014年10月,金汇产业集团引进中国供销集团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共同投资建立了中原再生金属电子交易市场,平台立足长葛、辐射中原、服务全国的再生资源行业;2015年1月21日正式开盘交易,全年交易额突破300亿元,市场优势进一步扩大。
2016年6月,大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通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终期验收——全国仅三家、全省唯一,还被业界评价为“一座绿色、生态,具有‘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发展模式的‘城市矿山’正在大周悄然崛起”。
从被列入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名单,到通过国家终期验收,大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在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循环发展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年回收废旧金属200多万吨,再生各类金属180万吨,拥有各类经济实体1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86家,年产值700多亿元。
——产业链条趋于完整。以废旧金属的回收、加工、销售为主导,形成了再生铝、再生铜、再生镁、再生不锈钢四大产业集群,催生了金汇产业集团、金阳铝业、青浦合金、德威科技等一批再生金属龙头企业。
——发展方式逐步规范。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善,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企业环保设施健全,达标排放,花园式工厂林立,沿路企业拆墙透绿,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林中有厂,厂在林中”的景象。
——对外影响与日俱增。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年接待1万余人次参观考察。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互联网+”再生资源产业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年会等国家级会议相继在长葛市召开,产业影响力与日俱增。
如今,无论是久居本地的大周人,还是外地客商,都会由衷感叹:“大周天蓝了、水清了,产业也更‘绿’了。”
腾飞:中德合作掀起“智造革命”
在晟丰科技不锈钢冷轧生产车间,铺满设备的360米长的大厂房,仅有5名工人。记者走进中控室才发现,原来,8台电脑就能控制2万多平方米的不锈钢六连轧设备。
“像这样一条每月3万吨设计产能的生产线,以前可能需要100多人流水作业,现在仅需5个人就能轻松操控,加工0.3毫米厚的不锈钢卷材能实现一次成型,更加节能环保!”该公司董事长庞国伟告诉记者。
晟丰科技不锈钢冷轧项目是我市中德合作的第一个建成投产项目。该项目引进德国西马克公司技术,采用世界最先进的西门子TDC智能化轧钢系统,是目前全省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被业界赞誉为“会思考的生产线”。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向高端金属制品方向发展,大周镇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机遇,规划建设了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瞄准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目标,引进和谋划了一大批配套项目,积极推进发展智能制造、精密制造、高端制造,带动和引领再生金属产业转型升级。
德威科技引进德国库克技术和机器人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年产100万只铝镁合金汽车轮毂项目建成投产,产品先后通过国内、美国、欧盟数据检测,获北美、欧盟镁合金汽车轮毂产品准入资格。大周也因此有望成为汽车装备制造行业的新兴产业基地和全球汽车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好宜家铝业年产50万吨再生铝冶炼产业园项目,引进德国奥托容克再生铝冶炼技术,实现环保节能生产,有效地整合了大周的“小冶炼”,成为中小企业商户众创众投平台。
葛天资源公司与日本多田株式会社合作的年拆解报废汽车6万辆项目,基本建成,正在报批生产经营资质。
艾浦生再生新材料与德国奥托容克公司合作,采用德国库克技术,利用废旧易拉罐年产10万吨食品级扁铸锭项目基本建成,正在调试设备。
加强对德合作交流,与德国SAP公司对接交流,启动智慧园区建设工作;与德国鲁道夫沙尔平战略咨询交流公司搭建合作平台,开展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引进。
……
以再生金属为媒推开中德合作的大门,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瞄准引进型创新之路,全方位加强与德国在人才、科技、管理等领域的合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搭建了对外开放的桥梁,成为全市新一轮对德合作的领头羊。
2017年12月,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上升为省级战略,总体规划由德国欧博迈亚公司与深圳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共同设计修编,目前,累计签订中德、中美、中日等合作协议或项目9个,落地国际合作项目5个,总投资26.1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生态优先、产业成链、创新驱动、产城融合、合作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将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工、宜商的中国中部中德合作示范区和全省先进制造业标杆。”姜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