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看到一则某网贷平台的视频广告。广告中3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逐一发言,一个年轻人说,我用这个网贷平台1年了,有3万元;另一个年轻人说,我用这个网贷平台3年了,有10万元;第三个说,我用这个网贷平台5年了,有30万元……笔者认真品味,也不知道他们所说的“有”,是否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有“归属”意思的“有”。
近年来,这样的视频广告充斥在人们周围,网贷平台急切地宣传贷款的低门槛,却不限定贷款的去向。据有关机构不完全统计,抖音平台上已有约50家网贷公司在投放贷款产品广告,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是汇丰银行公布的数据:我国“90 后”人均负债 12.79 万元。
对于年轻人而言,新鲜刺激的东西总能引起关注,有些广告公司为了拍一个贷款App广告,甚至请来演员,上演宫廷剧中插播的“场景剧”——他们身着古装,拿着手机,向观众展示使用某借贷App借款又快又方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广告很有诱惑力,比如,最长免息期、最低利息。这些广告无一例外面向的都是年轻人。
原本你只是在抖音上看看视频,图个乐子,结果看着看着这些广告就冒了出来。你一冲动就贷款,殊不知已经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范围。当贷款用于生产时,也许还钱不成问题,若贷款只是等价交换——换取食物、衣服和服务,用于消费的钱不会“生”出更多的钱来,很快,贷款像冰块一样,融化殆尽。
门槛低、利息低,不需要那些“乱七八糟的证明材料”,挺好啊,但你仔细想想银行为什么放款慢,因为银行要审核,总得确保你还得起钱,才会借钱给你。
请大家了解一点,贷款属于金融业务,有极大的风险性。从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要求来看,贷款人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来证明自己具有一定的还款能力,怎能不是对个人冲动贷款的强制自我审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