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陈垌古村落——

崇文尚武 耕读传世

□本报记者 吕超峰 王增阳 通讯员 宋文彬 文/图

古炮楼

明代古井

村中石槽

游客游玩

武举人院

一眼明代古井,见证五百年耕读传世的历史沧桑;秀才院、武举人院、黄龙拳诉说崇文尚武的民风村俗;一座石砌的炮楼讲述着前辈抵御匪患,英勇抗争的民族精神。初夏时节,走进禹州市浅井镇陈垌古村落,淳朴的村民、古老的石屋、石墙,让人仿佛梦回古意盎然的从前。

坐落在耧铧山下的陈垌村,共8个自然村,书堂河穿村而过,宛如一条玉带,横亘耧铧山南麓。陈垌古村落山水田园风景秀美,进村道路两旁的麦田,微风拂过,泛起层层绿浪。走进陈垌村,穿行在民居巷道,村中秀才院、武举人院、古民居、明代古井、炮楼等明清建筑与农家小院错落有致,路边野花怒放,到处都充满着古朴的气息,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怀想起古村昔日的繁华。

陈垌村下辖自然村上姜庄村,村内有一明代古井,旁边石墙镶嵌一通石碑,记录古井开凿于明万历二十年。该村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姜卓华自豪地说,上姜庄村村民大多姓姜,始迁于明初,先祖爱慕耧铧山之胜景、书堂河之秀丽,于此定居。村民历代耕读传世、崇文尚武,蔚然成风。

陈垌村学风兴盛,历来有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好传统。在陈垌村,有一四合院,起名秀才院,亦称私塾院。清光绪年间秀才姜绍魁目睹官场腐败,不愿继续做官,在自家宅院兴办私塾,招收村里孩童进私塾读书学习,培育国家栋梁。由此,村里学风兴盛,人才辈出,文武并举。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村先后开办小学、联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人才。

上姜庄村武举人院,为四合院建筑,院内影壁前长着一棵松树,有合抱粗,门楼前有一对练功用的石锁。清代中期,从这个宅院里曾走出一位武举人姜广元。陈垌村村委会主任姜林超介绍说:陈垌自古有习武传统,人们练的就是黄龙拳。黄龙拳现为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拳又称崆峒拳、崆门拳,相传是轩辕黄帝在浅井镇崆峒山逍遥观问道于广成子时,为了健身,模拟飞禽走兽的动作所创。因世人皆奉黄帝为黄龙,故称为黄龙拳。据了解,黄龙拳共有108路,主要特征为“空中有实,实中有空”,进攻时给对方以攻而无破(没有破绽)、防之不及的感觉。初黄龙拳秘不外传,至清代中后期,才由“天下第一观”——逍遥观的道人传入民间。上姜庄村是黄龙拳发扬传承的主要代表地,祖传至今已经18代人以上。20世纪80年代,黄龙拳师傅姜金元、姜乐习武传教,现村民姜天代、姜军伟、姜思齐等还经常习武,成为黄龙拳新一代传人。

在上姜庄村中央,高高耸立着一座炮楼,名为福庆楼,建于1912年,作用是安保和防御。炮楼共5层,青石结构,楼顶设有炮眼,设计集艺术与实用于一体。据姜林超介绍,当时村内共有5座炮楼,其他4座现均被拆除。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先辈们曾借助炮楼抵御敌寇和匪患侵袭。

走在陈垌古村落的街巷里,房屋古旧,有的已显破败,但陈垌人崇文尚武、耕读传世的风气,犹如那口泉眼鲜活的古井,穿越历史时空,让人憧憬古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