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童年的歌谣

韩晓民

童年的歌谣,深埋心底,难以忘怀。

有儿歌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是值得回忆的。到了青壮年,到了中老年,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在四下无人的时候,也许会情不自禁地哼几句童年的歌谣,哼完,摇摇头,会心一笑,很惬意。

旧时,中原地区大多数人家里没有摇篮,所以提起摇篮歌或摇篮曲,总觉得太洋气。摇篮歌古称“抚儿歌”,比较贴切,是妈妈、奶奶、外婆等女性长辈哄孩子睡觉时唱的歌谣。哄孩子睡的时候,或把孩子搂抱在怀里,或把孩子平放在床上,轻轻地拍打着孩子的后背,语调舒缓,声音轻柔:“哦,哦,拍拍瞌。拍拍瞌,娘做活。拍拍睡,娘也睡。”反复低吟,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细,孩子迷迷糊糊就进入了梦乡。

如果哄了半天,小孩儿仍无睡意,不是瞪着眼,便是哭闹,接下来的摇篮曲就有点狠,但是挺管用:“日头落,狼下坡,逮住大人当蒸馍,逮住小孩儿当汤喝。赤肚孩儿,跑不脱。有娘的,娘扯着。没娘的,狼拉着。快快跑,回家摸。省得娘,挂心窝。”其实,中原地区没有狼。但是,歌谣里有狼,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便有了狼。听大人煞有介事地一吓唬,孩子便不敢哭了,也不敢闹了,闭了眼,也会迷迷糊糊地入睡,只是有时半夜里会冷不丁地一激灵,估计是梦见狼了。

当然,也有很多小孩儿爱听的摇篮曲,比如“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娶媳妇儿。娶媳妇儿做啥?点灯说话,吹灯不怕。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娶媳妇儿。娶媳妇儿做啥?点灯做伴儿,吹灯摸妈儿。”这首歌谣显然是成年人思考的路子,直白,没啥艺术性,甚至有些低俗。但是,换个角度考虑,孩子睡觉前有人说话、有人做伴儿,还有摸妈儿的诱惑,都是温馨而安全的信号,这样的摇篮曲,也许能让孩子在梦里笑出声来。

孩子渐渐长大,能听懂大人说话了,父母闲暇的时候,逗孩子玩儿是人生一大乐趣。大人和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还有一定的障碍,因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毕竟欠缺。但是,用儿歌交流,情况就大不一样。比如,喂孩子吃饭,饭刚盛碗里时很热,怕烫了孩子,而孩子看见饭食急不可耐,这时就可以用儿歌去安抚:“热热冷冷,小狗等等。冷冷热热,小狗歇歇。”

当然,和孩子逗趣更是一种打发时光的好方式,大人吟唱,孩子在怀里安静地听着,甚至很配合地格格发笑,似乎听懂了。但是,他们听懂了什么?是听懂了母亲的喜悦,还是听懂了母亲的疼爱?“筛箩箩,打转转,舅舅来了吃啥饭?烙油馍,煎鸡蛋,杀小鸡,吃捞面。不吃不吃两大碗,你说舅舅馋不馋?”

很多童谣虽然没有刻意让孩子学会记住,可无数遍地哼唱,早已印在了孩子的脑海里,由感知到模仿,很多孩子不久就能跟唱:“小枣树,弯弯枝儿,树上坐个小闺女儿。小闺女儿,七八岁,跟着姥娘去赶集。想吃桃,桃有毛;想吃杏,杏老酸;想吃果子面旦旦,想吃樱桃下河南。河南闺女儿好打扮,梳油头,搽粉面,扑拉腿儿小金莲。”

等孩子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时,再唱那些浅显的童谣给他们听,就吸引不住他们了。好在几千年的民间智慧是无穷的,童谣在千百年的传承中不断丰富完善,经过自觉或不自觉的润色加工,早已形成了诸多风格和体系。比如,有些童谣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贴近生活,明显是在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喜鹊叫,喳喳喳,俺爹领客到俺家。做好菜,摆酒席,俺妈要去杀只鸡。那鸡说,我咯咯哒会嬎蛋,杀我不如杀那雁。那雁说,我天南地北报气候,杀我不如杀那猴。那猴说,我能打鼓能敲锣,杀我不如杀那鹅。那鹅说,我的脖子长又长,杀我不如杀那羊。那羊说,我四只银蹄往前走,杀我不如杀那狗。那狗说,我看家叫得喉咙哑,杀我不如杀那马。那马说,我背上鞍子下陈州,杀我不如杀那牛。那牛说,我会耕田又耙地,杀我不如杀那驴。那驴说,我会拉磨呼噜噜,杀我不如杀那猪。肥猪哭啼啼,光会吃不做事,吃吃睡睡没出息,你不杀我杀谁哩?”

绕口令是我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种语言游戏,将声母、韵母或声调极易混同的字,组成反复、重叠、拗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节奏感强,妙趣横生。绕口令虽然拗口,可对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好处,还能提高孩子的反应能力。很多家长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尤其是爷爷奶奶带孙子孙女时,没有那么大的本领训练孩子,就拿出早已熟烂于心的绕口令说事:“棚儿上挂油瓶儿,风吹瓶儿动弹,棚儿碰瓶儿,瓶儿碰棚儿,不知是棚儿碰瓶儿还是瓶儿碰棚儿。”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并经常拿出来炫耀。而那些笨口拙舌的孩子,说错了还好些,如果结巴半天、脸憋得通红还说不囫囵,便成了小伙伴们取笑的对象。

有趣的童谣很多,其中最受孩子青睐的是颠倒话童谣,内容荒诞,却浅显明白,一听就知道是在故意搞笑:“我说话话颠倒,石榴树上结花椒。东西大路南北走,出门碰见人咬狗。拿起狗来砸砖头,砖头砸得鲜血流。”

其实,童谣很多时候是唱着玩儿的,可经过教育家一点评拔高,其教育意义和重要价值就显现出来了。比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是教育孩子不许偷东西;“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是告诫孩子长大后要孝敬父母。若以此类推,“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莫非是鼓励孩子向武松学习、做一个除暴安良的好少年?这都哪儿跟哪儿呀!

有些地区的少儿游戏常伴以童谣,边唱边游戏,童趣十足。我们这里却很少,不知道为什么。还有一点儿我搞不清楚,代代相传的童谣怎么现在忽然听不到了,是因为过时了吗?相反,“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参加黑社会,有钱有势有地位,还有美女陪你睡”之类的“黑色童谣”,竟然在网上或校园里流传,这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