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发挥产业扶贫“造血”功能

武芳

6月13日,本报1版刊登了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的故事。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高效种养、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扶贫产业,实现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人口产业帮扶全覆盖。笔者认为,要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必须发挥产业扶贫“造血”功能,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实践证明,没有产业带动,就难以彻底脱贫;缺乏产业支撑,更难以持续脱贫。因此,我们要紧密结合当前扶贫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在产业谋划上下功夫,引导动员大中小企业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参与产业扶贫,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必须牢牢牵住“精准”这个牛鼻子。要充分发挥我市民营企业数量多、实力强的优势,以“千企帮千村”活动为切入点,组织档发、服装、鞋帽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农村创办产业就业扶贫基地或创业小院,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务工。要树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理念,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布局,带动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参与特色农业发展。要全面落实产业、就业、金融帮扶等各类增收措施,既要让贫困群众短期有收益,又要确保贫困群众长期脱贫不返贫。

此外,扶贫先扶志、扶智。要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广泛调动贫困村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扬他们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和苦干实干的精神,逐步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多元化“造血式”扶贫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