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李欣营:执着于钧瓷产业的创新发展

本报记者 魏东雅 通讯员 张绍锋

钧瓷文化历史悠久,其烧制历史可追溯千年。虽然当前硬件设施不断更新,为钧瓷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但是要想在传承传统烧制技法的同时进行创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神州钧窑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李欣营,凭借对钧瓷艺术的热爱,30多年来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对钧瓷的研究中。他对钧瓷的器型和釉色大胆创新,用一件件美轮美奂的钧瓷作品,演绎着泥与火的传奇。他被市总工会评为许昌大工匠。

日前,记者来到神州钧窑有限公司采访李欣营。该公司展厅里摆放的钧瓷作品让记者眼花缭乱,驻足不前。李欣营向记者介绍着他的钧瓷作品,特别是他刚刚创作完成的中原尊。“中原尊是我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的,再加上今年上半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这两者一结合,整个构思就出来了。”李欣营说。

他向记者介绍,中原尊的上部以钧瓷三十六器代表之一初级尊为造型,中部为扁肚瓶,与底座相连构成了一个“中”字造型。釉色则选取绿色,给人以春意盎然的感觉,寓意国家蒸蒸日上,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大有可为。“一个好的钧瓷作品,最难的就是如何通过双手将创作理念和钧瓷艺术表现出来。”李欣营说。

出生于钧瓷世家的李欣营,可以说钧瓷是他最好的伙伴。孩提时,钧瓷厂是他的嬉戏之所。那时,他还不了解钧瓷烧制技法,在他看来钧瓷烧制技法很像神话里的点石成金术。正因为从小就耳濡目染,李欣营高中毕业后,选择到当时的禹县钧瓷一厂就业。后来,他到中国宜兴大学陶瓷学院学习陶瓷知识。毕业后,他回到禹县钧瓷一厂,决定用所学知识来推动钧瓷行业发展。之后,他先后担任技术科科长、技术副厂长和厂长。

1999年,国营的禹县钧瓷一厂无法适应市场大潮而倒闭。怀着对钧瓷事业难以割舍的心情,李欣营创办了神州钧窑有限公司,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钧瓷创作和创新过程中。

钧瓷之审美,强调的是型与釉。李欣营基于传统的“型为本、釉为魂”的创作理念,不断开拓进取,提出了全新的“型为釉服务、釉为型添彩”的创作理念。

“古代工艺落后,釉色单调,器型大小也有限制,成品率低,所以才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现今,新型窑炉的使用、窑变规律的破解为钧瓷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但是创新必须遵循‘型为釉服务、釉为型添彩’的规律。”李欣营说。

他大胆推行钧瓷作品器型创新,探索钧瓷釉方改革。他创作的钧瓷作品造型古朴厚重、洒脱大气,善于借鉴,充满文化的灵性。2005年,他成功突破了钧瓷器皿凸字烧成工艺。2014年,他再次创新,将浅浮雕、镂空、阴刻、阳刻等技法应用于器型创作中,重视在传统造型中加入梅、兰、竹、菊、牡丹、祥云等传统文化符号。在釉色创新方面,他创烧的泛红斑釉、雪花釉、炉钧釉、豪金釉,或金斑点点、沉稳洒脱,或肥厚玉润、紫中透红,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美感。

凭着执着于钻研、创新的劲头,李欣营参与了《(钧瓷)河南省地方标准》的起草工作,填补了钧瓷地方标准的空白,实现了钧瓷生产标准化。他开发新产品200余件,新釉色30多种,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他的钧瓷作品《九九归一》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虎头瓶》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他也先后获得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

他还重视培养钧瓷技艺传承人。2013年,禹州的陶瓷学院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李欣营一口气接收了八九人。他一直以半师半友的态度对待他们,常常亲自示范,从设计到陶土制作,再到烧制,耐心地对他们进行点拨。如今,当初的毕业生都已经成为钧瓷领域的中坚力量。

“传承创新钧瓷技艺离不开工匠精神。我认为工匠精神包含两点,执着于钧瓷事业,拥有纯粹的匠心,两者相辅相成。从业者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钧瓷技艺,才能发展好钧瓷产业。”李欣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