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郝庄村:鼓足干劲争上游 今日生活更美好

郝中欣在介绍毛主席视察纪念馆情况。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牛志勇 摄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毛迎 牛志勇

6月24日16时许,虽然太阳躲在云层里,可空气依然热腾腾的。在襄城县颍阳镇郝庄村一块烟田里,村民郝国印戴着一顶草帽,正弯腰剔除田里的杂草。“俺成家自立门户后就开始种烟,种了20多年。烟叶是襄城县的特色农产品,种好烟,收入比种其他农作物高。”郝国印说。

今年,郝国印种了10亩烟。他说,收成好的话,一亩地能赚四五千元。

离郝国印的烟田不足500米的地方,是1968年郝庄村建起的毛主席视察纪念馆。因为年代久远,纪念馆不复昔日的风貌,但提起毛主席视察郝庄村这段往事,郝庄村村民都耳熟能详。

据《许昌文史资料》记载,1958年8月7日7时30分,毛泽东主席的视察车队在襄城县双庙乡郝庄村(今隶属颍阳镇)一块烟田旁停下。下车后,头戴草帽、上穿白衬衣、下着灰色制服裤、脚穿一双半旧皮鞋的毛主席健步走向烟田。这片烟田烟叶宽厚、碧绿透黄,叶片上的水珠在朝阳照射下晶莹发亮。烟田旁边的谷子,棵高齐胸,谷穗粗长。

毛主席环顾着丰收在望的庄稼,兴致勃勃地缓缓前行,被露水浸透了衣服。随行的摄影记者想要抢拍这个镜头,毛主席却制止了。他指着谷子说:“不要光照我,应该照这儿!”接着,他招呼陪同人员:“来,咱们在这里照个相,叫北京人看看你们的庄稼。”

“毛主席来我们村那天,我正上小学。大清早我出门上学时,看到公路上有几辆车。当时急着去学校,没有过去看。后来听说是毛主席在那里察看庄稼,我后悔得很,要是早知道毛主席来了,说啥我也要跑过去和伟大的领袖握握手……”74岁的村民郝建法说。

“毛主席视察我们郝庄村,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村民们听说后都很激动,也感觉十分光荣。1968年,我们村建起了毛主席视察纪念馆,仿照古会的形式把每年的8月7日定为传统庙会,群众自发庆祝这个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75岁的村民郝明利说。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61年过去了,如今的郝庄村新房林立,道路干净整洁。村里多年来对教育非常重视,有两所幼儿园、一所设施齐全的小学。幼儿园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小学校园书声琅琅,处处是一派温馨和谐的景象。

郝明利前几年跟着孩子在城市里生活,看到郝庄村越变越美,他又回到了家乡。“村里的生活和城市里没啥两样。我在城里住时喜欢晚上出门散步,回到村里发现大家也有这样的习惯。我们村早就用上了自来水,修了水泥路,每条路都安装了路灯。晚上村民们出门遛遛弯儿、听听戏、跳跳广场舞,日子别提有多滋润了。”郝明利说。

“我们郝庄村紧邻311国道,交通便利,村里不少人跑运输,也有一些村民利用国道旁的门面房做点儿小生意,日子过得挺红火。”郝庄村党支部书记郝中欣说。他表示,郝庄村农业基础比较好,烟叶、谷子等农产品曾经受到过毛主席的称赞。当年,毛主席一句“烟叶王国”的赞誉,让襄城的烟叶名扬四海。村里有很多群众一直坚持种烟叶,近几年又引进了小辣椒这一特色农产品。

“村里今年种了一两百亩烟叶,五六百亩小辣椒。下一步,我们打算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毛主席来视察时看过的那片农田统一种上谷子,将我们的特色农产品打造成一张‘名片’,发展红色旅游,促进乡村振兴。”郝中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