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许廷合 通讯员 马全林) “这些花我怕养不活,就拿到社区的爱心花房寄养,没想到现在长得这么好!”7月11日,魏都区南关街道办事处七一社区居民冯凤菊乐呵呵地说。
原来,为更好地服务群众,社区内的爱心花房提供“植物寄养”服务,替上班族打理花卉,也为社区增添了一抹绿色。看着生机盎然的爱心花房,七一社区党委书记马静道出了自己的心得:“把党员的作用发挥起来,服务水平提高了,群众工作就好做了。”
党建工作“沉下去”,群众的幸福“升起来”,魏都区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近年来,魏都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党建“1369”工程,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将党建资源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强大力量。
据了解,为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的领导核心地位,魏都区在全区13个街道办事处成立了“大工委”,将48个社区党组织升格为“大党委”,通过构建社区、网格、小区、楼栋四级党建网络,统筹推进“党建+园区”“党建+楼宇”“党建+商圈”等工作,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党的建设全覆盖,使每个社区党组织都成为巩固基层政权的“前哨堡垒”。
“党建工作‘沉下去’,不仅是为了把基层发展‘统’起来,也是为了通过‘激活’社区阵地,让居民拥有更多获得感。”魏都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申健民介绍,自2017年以来,魏都区吹响“全域特色社区”创建号角,将各类资源集中打包向社区倾斜,新增阵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城市社区阵地平均面积近600平方米;同时将社区承接的15大类、160项工作职责整合为38项服务职能,分别纳入6个窗口,在社区的综合服务大厅进行集中办理,并搭建社区智慧应用自助服务平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理25项审批服务、15项便民服务,在全区初步建成了“一刻钟便民服务圈”。
真金白银的投入,让老百姓看在眼里、暖在心上。西关街道办事处建安社区居民訾德水是一名“老魏都”,他指着社区智慧应用自助服务平台对记者深有感触地说,“你看这上面的便民服务、办事指南、社区活动等内容一应俱全,想了解哪方面的情况点开一看就清清楚楚,再也不用东奔西跑去问了,真是给咱老百姓办了大好事。”
群众“线上点单”,党员干部“线下接单”。为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该区把86个社区划分为620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长两员”,由612名区直科级党员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608名街道办事处党员干部担任网格长、640名社区党员干部担任网格管理员,引导各类党员聚集在基层、服务在一线,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制度保障的基层治理新体系。今年以来,该区党员干部帮助社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4681个,认领并实现“微心愿”1652个。
干群同心同向同德、社区共建共治共享。魏都区在今年荣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称号,成为该批次实验区河南省唯一入选单位。“社区是基层基础,是社会治理的基层单元。”魏都区委书记张书杰表示,“对标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将不断夯实服务基础,完善社区服务要素体系,在显著提升社区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同时,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