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就业创业

出台措施“引” 凝神聚力“帮”

——我市开展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胡晨 通讯员 胡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人才。如何让更多“能人”返乡创业,助力家乡发展?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我市掀起了新一轮“栽种梧桐树”的热潮,全力为许昌籍返乡创业者强化组织、平台、资金和服务等保障。在市委、市政府的真诚感召下,拥有技术、资金、经验的在外许昌籍农民工纷纷寻梧而栖,返回家乡投资兴业,为许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来了新的“火种”。

7月4日,副省长戴柏华莅许调研,对许昌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市对这项工作认识到位、推动有力,结合资源实际、产业基础、人才优势创出了特色,探索出了一条非农地区组织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路子。

迎凤还巢,铺就回归之路

“拉面是根据上海人口味稍作改良的,老乡还吃得惯不?” 2月19日,时近中午,位于襄城县紫云大道上的上海红烧牛肉拉面馆座无虚席,浓郁的香味弥漫整个餐馆,老板朱进展正热情地招呼客人。

44岁的朱进展是襄城县十里铺镇付庄村人,20世纪90年代初跟随老乡到上海打工,掌握了拉面这一一技之长。经过20多年打拼,他在上海经营多家拉面馆。创业成功的朱进展不忘回报家乡,去年把店开到了襄城县。

这是我市农民工返乡创业以“星星之火”催生起“燎原之势”的一个缩影。从“引导外出”到“鼓励返乡”,不仅是农民工就业观念的转变,也是劳务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离不开良好的创业环境。为此,我市市、县两级政府都相继成立了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人社、发改、工信、科技等30个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全力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和优质高效服务。作为全省审批事项最少的省辖市之一,我市坚持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了所有不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和收费项目,取消了不必要的检查、评比等活动,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减轻负担。

为进一步激发创业活力,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创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许昌市就业创业工作实施办法》和《许昌市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若干政策》。上半年,市人社局还结合工作实际出台了《进一步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30条意见》,加大对农民工创业的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情和活力,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平台,是承载梦想的地方。在我市,依托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市人社局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创业项目库,每年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农村发展的创业项目500个以上,通过四级服务平台向返乡农民工免费展示推介;从有经验和有行业资源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返乡创业农民工中选拔创业导师,成立专家技术服务团队,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创业辅导服务;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逐门逐户普查登记,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台账,初步登记在外创业人员5.8万人,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精准服务……具有许昌特色的“一站式”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

夯实基础,提升创业质量

好的环境是吸引力、向心力、竞争力,“真金白银”的支持便是支持农民工返乡的最大诚意。

如果说,政策、平台解决了创业者的门槛问题,那么,资金支持可以说是创业者成功的助推器。在强化资金保障上,我市从三个方面给予创业者最大的支持。

——加大贷款支持力度,把贴息贷款最高额度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的企业贷款额度由50万元提高至150万元,对小微企业贷款由200万元提高至300万元。近3年来,全市累计发放贴息贷款14.5亿元,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占50%。

——积极争取扶持资金,为返乡创业农民工申报省级大众创业项目扶持资金。2016年以来,全市申报扶持项目107个,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58个,争取资金463万元;评选认定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4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11个,发放奖补资金117万元。

——认真落实各项补贴,对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符合条件的积极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创业运营补贴等。3年来,我市共为148名初次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发放5000元的一次性开业补贴共计74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创新培训方法、提升创业能力,结合返乡农民工新业态创业实际需求,全市3家省定创业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贴近返乡农民工需要的电子商务、农家乐旅游、种植养殖等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创业兴业能力。3年来,全市共开展创业培训3万人,其中培训返乡农民工7200余人。

长葛市佛耳湖镇岗李村80%的农户从事蜂产品和蜂机具的生产销售,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100个特色村之一。“有关部门在村里设立了电子商务培训中心,经过培训,全村从事电商的农户有196户,从业者500余人,年产值达7亿元。”岗李村党支部书记史强妞说。

典型带动,掀起返乡创业热潮

在城市学的本事,在家乡化作了生产力。

我市自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以来,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创业理念深入人心,广大返乡农民工踊跃投身到创业热潮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典型。据初步统计,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达到9.9万人,创办各类实体9.5万家,累计带动就业40.9万人。

——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很多返乡农民工利用家乡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参与产业化经营,延长了相关产业链条,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如长葛市返乡农民工尚军伟,利用大周镇有色金属的资源优势创办了河南金阳铝业有限公司,从一个回收废旧金属的农民,成长为创业新星。他的企业年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2500万元,解决就业500多人。近年来,尚军伟还积极投身到“一带一路”建设中,与德国知名企业合作,投资6亿元计划建设一条完整的再生铝绿色产业链条。

——带动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农民工返乡创办的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容量较大、门槛较低的就业渠道。如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之星、禹州市返乡创业人员蒋战龙创办的龙跃牧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黄牛饲养、牧草种植等,目前企业年销售收入8900余万元,吸纳就业200余人,其中90%都是周边村镇的农村劳动力。

——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增收。不少返乡创业人员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主动把创业与脱贫攻坚结合在一起,大量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进企业、进合作社,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建安区艾庄回族乡袁庄村曾是个贫困村,该村村民袁建立返乡创办的河南立源农业有限公司,不仅吸纳了村里3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业,还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带动了8户贫困户跟他一起做起了大棚香菇的生意,贫困户创业“零风险”,大家共同致富的效果明显。

——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众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老百姓出门就可上班,下班就可回家,不再背井离乡、抛家别子,对家庭的照顾关怀多了,孩子得到了父母的疼爱,老人有了儿女的照顾,夫妻不再长期分离,从源头上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了新路径。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把政策引导和“能人经济”结合起来。在禹州市无梁镇大木厂村,通过政府主导特色种植、实施“果树进村”工程、打造乡愁博物馆等旅游项目,建立返乡创业小院,搭建起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平台,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纷纷回到家乡,目前已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家乐饭店18家,年吸引游客8万余人,昔日的贫困村成了“网红村”,大木厂村于2018年11月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梧桐为君栽,只盼凤归来。“进入新时代,许昌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要更多人才共同书写。广袤的家乡大地万象更新,呼唤着各类人才回乡大显身手,在家乡崛起之路上留下自己的光辉足迹!”市人社局局长杨宏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