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西学村:敬老食堂让老人更幸福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吕正子 李嘉

苏艳丽在为老人做午饭。 记者 吕正子 摄

7月10日4时30分,东方天际刚泛起鱼肚白,苏艳丽揉着惺忪的睡眼来到西学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院。大院建在一块坡地上,北侧的院墙下建有一排平房。一间屋子的门口挂着块牌子,上有“鸠山镇西学村敬老助餐点”几个大字。这里,便是西学村的敬老食堂,苏艳丽是食堂的主厨。

她走进干净的厨房,拧开灯,打开和面机,倒入面粉、温水、酵母,搅拌、切割后开始蒸馒头。不一会儿,馒头的香气便飘满了厨房。此时是5时30分,天已大亮。苏艳丽的丈夫徐召生和70岁的村民王娇大娘也赶来了,3人一起择菜、炒菜、烧稀饭。

西学村是禹州市鸠山镇下辖的一个普通山村,地处许昌市西陲、箕山山脉腹地,居民以打工、务农为生。村中有不少留守老人和孤寡老人,很多人生活自理都困难,遑论做饭。如何让这些老人老有所依、每天能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就成了西学村“两委”班子关心的一个问题。

今年年初,禹州市民政部门实施“助餐工程”,主要服务对象为辖区内60岁以上愿意进入助餐点的老年人,重点为高龄、空巢、独居、特困老人,独生子女和计生双女父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西学村就是禹州市首批试点村之一。今年3月18日,西学村的敬老食堂开张,苏艳丽夫妻俩成了食堂的负责人。

7时整,老人们陆续来到敬老食堂,此时香喷喷的稀饭、诱人的小炒和白花花的白面馒头已经端上了餐桌。老人们边吃边聊,欢声笑语充斥着食堂。西学村就在老人们的谈笑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天。

8时30分,早餐时间结束,苏艳丽夫妇和王娇大娘一起洗刷碗筷。“近4个月来,我们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徐召生说,给老人们做饭,他们夫妇俩力求做到卫生、营养。比如,当天吃的馒头当天蒸,绝不过夜;饭菜种类尽量多样,让老人每天都能吃到不同的饭食;用盐量精准把控,尽量满足所有老人的盐味;在做主餐的同时,西瓜、香蕉等也有搭配,让老人吃到时令水果。

忙完了早餐,夫妻俩稍做休息。9时整,徐召生驾驶着一辆崭新的机动三轮车出门了。“这辆三轮车买了不到一个月,专门用来买菜的!”苏艳丽说,上级部门为敬老食堂指定了采购地点,是位于鸠山镇的一家超市,距离西学村有7公里远。徐召生每天去一次,也就是在丈夫出门采买的这段时间,她才能歇上一小会儿。

10时30分,徐召生归来,原本空荡荡的三轮车车厢,装满了米、面、蔬菜和水果。苏艳丽和王娇大娘立即上前卸货,随即开始准备午饭。

“这满满的一车菜看着挺多,可也就够一天吃的,现在在食堂吃饭的老人有37人呢!”徐召生介绍,按照上级的政策规定,到敬老食堂吃饭的老人,每人每月需交餐费150元,同时相关部门再每人每月补助150元,这样老人们的伙食标准就达到了每人每月300元。敬老食堂也要保证每位老人每天都能吃到肉和鸡蛋。

当天的午饭是鸡蛋捞面,佐餐水果是西瓜。不到12时,已有不少老人来到食堂前等待了。

“呀嘿!老徐头,你才从城里回来几个月,这肚子可圆起来了!”

“那可不是,这不都是沾了食堂的光!”

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意。

不过,坐在一旁的徐国勋老人却深深地皱起了眉头。他瞅了个机会,把徐召生拉到了一边。“生,你记着,从今天起注意控制好老人们的饭量,尤其是晚饭,让大家伙儿吃个八成饱就行了!”徐国勋说,这些老人以前缺乏照顾,一日三餐吃全乎了都难。现在有了敬老食堂,不仅吃得好,而且苏艳丽夫妻俩还把饭端到餐桌上,一些老人便把控不住饭量了。

徐国勋今年72岁,在西学村当了40多年村医,如今虽然退休了,可他对这些老伙计们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通过体检,他发现在食堂吃饭的老人,近来体重都有所增加,有的人在3个月内居然增加了7公斤,这对他们的身体反而不好。

午饭时间很快过去,之后又是刷锅、洗碗。13时30分,忙完了午饭之后,苏艳丽夫妇赶紧回到家中,毕竟自家的事情还要处理。苏艳丽今年40岁,徐召生41岁,他们有两个孩子,平时住校也不用他们操心,不过现在放暑假了,夫妇俩还得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每天的晚饭要在19时开饭,因此17时开始准备。择菜、和面、炒菜……依然如早饭、午饭般的流程,苏艳丽夫妇俩的动作依旧麻利,不过脸上却露出了疲态。

“你们俩已经做得很好了,不用太拼了!村里办起敬老食堂,就是要让村里的老人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自从你们夫妇两人负责食堂后,原先村里的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的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变。以后,只要你们能把这份对待老人的责任心继续保持下去,咱村的敬老食堂肯定能越办越好!”西学村党支部书记陈改范说。

听了陈书记的鼓励,夫妻俩的干劲又提了起来。

20时30分,当送走了最后一位老人,打扫完食堂的卫生后,苏艳丽锁上了食堂的大门。夫妻俩共乘一辆电动车回家,前方是蜿蜒的乡村小路,头顶是满天繁星。等待他们的,将是又一天的忙碌。